《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師:請同學們看書上29頁左上角的圖,英英在干什么?生:英英在背古詩給奶奶聽。
師:對了,英英不但背給奶奶聽,還把意思講給奶奶聽呢。請同學們再仔細看看,這篇課文和一般課文有什么不同,都采用了什么形式?
生:都采用了“對話”的形式。
師:對了,像英英和奶奶這樣兩人有說有應,有問有答就叫“對話”。下面我們就來分角色讀這篇對話,讀的時候還要思考:課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說了幾次?
生:英英說了三次,奶奶說了兩次。
師:英英和奶奶的對話里,有問有答,內容完整,層次清楚,我們平時和人對話也要相互對應,把話說清楚。
------
師:請同學們看書上30頁的圖,圖上的這個人是誰?他現在正在干什么?
生:李白在秋天的晚上,看著天空中的圓月,思念起了故鄉。
師:我們來看一看,英英是如何為我們描繪這一幅圖景的?出示句子:“秋天的夜晚------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
案例分析:
第一個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弄清楚“對話”這一形式的內涵。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書中的插圖引起學生對文本形式的重視,對文章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當學生答出文章采用了“對話”的形式后,我再對“對話”這一形式進行初步的講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對話”的真實內涵。此后再讓學生親身感知對話內容,這對學生能自覺分角色朗讀有很大的提示作用。最后的總結又再次重申“對話”這一形式的要求,并指導學生平時和人對話時要注意相互對應,把話說清楚。這樣的引導是精心設計的,但在具體的引導過程中又看似那么隨意、緊湊,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到“對話”的特點,并對日后的運用作了很好的提示。
讓學生觀察30頁的圖,讓學生根據圖景說出圖意,不但訓練的學生的觀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拓寬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詩歌情境的理解也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此后展示的英英描繪這幅圖景的語句,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由于句子較長,學生很難把握朗讀的節奏,將此句突出出來講解,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有效指導。同時,出示此句也可以讓學生將先前自己對這幅圖景的理解與之對比,自主找出不足,也加深對此幅圖景的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