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精選14篇)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
師:請同學們看書上29頁左上角的圖,英英在干什么?
生:英英在背古詩給奶奶聽。
師:對了,英英不但背給奶奶聽,還把意思講給奶奶聽呢。請同學們再仔細看看,這篇課文和一般課文有什么不同,都采用了什么形式?
生:都采用了“對話”的形式。
師:對了,像英英和奶奶這樣兩人有說有應,有問有答就叫“對話”。下面我們就來分角色讀這篇對話,讀的時候還要思考:課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說了幾次?
生:英英說了三次,奶奶說了兩次。
師:英英和奶奶的對話里,有問有答,內容完整,層次清楚,我們平時和人對話也要相互對應,把話說清楚。
------
師:請同學們看書上30頁的圖,圖上的這個人是誰?他現在正在干什么?
生:李白在秋天的晚上,看著天空中的圓月,思念起了故鄉。
師:我們來看一看,英英是如何為我們描繪這一幅圖景的?出示句子:“秋天的夜晚------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
案例分析:
第一個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弄清楚“對話”這一形式的內涵。首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書中的插圖引起學生對文本形式的重視,對文章的內容有初步的了解。當學生答出文章采用了“對話”的形式后,我再對“對話”這一形式進行初步的講解,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對話”的真實內涵。此后再讓學生親身感知對話內容,這對學生能自覺分角色朗讀有很大的提示作用。最后的總結又再次重申“對話”這一形式的要求,并指導學生平時和人對話時要注意相互對應,把話說清楚。這樣的引導是精心設計的,但在具體的引導過程中又看似那么隨意、緊湊,讓學生很好地認識到“對話”的特點,并對日后的運用作了很好的提示。
讓學生觀察30頁的圖,讓學生根據圖景說出圖意,不但訓練的學生的觀察、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拓寬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詩歌情境的理解也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此后展示的英英描繪這幅圖景的語句,這是本文教學的難點。由于句子較長,學生很難把握朗讀的節奏,將此句突出出來講解,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有效指導。同時,出示此句也可以讓學生將先前自己對這幅圖景的理解與之對比,自主找出不足,也加深對此幅圖景的理解和感悟。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2
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靜夜詩》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但“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過調查發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我并沒有直接按課文中的程序來上。我先設計一系列的話題,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于平時我們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這大概是什么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呢?而同學們也暢所欲言的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從而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詩〉,讓同學們在了解李白在做這首詩時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也充分迎合了二年級小朋友富于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的同時,開拓時的意境,再現詩人的感受。
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3
師:讀了古詩,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就像在地上鋪了一層白霜。
師:真不錯!你把古詩中的前一句話的意思說明白了。
出示掛圖
師:看:什么時候的月亮是這么圓圓的,亮亮的?
生:吃月餅的時候。
師:月亮圓,又月餅吃的時候,我們都叫什么節啊?
生(齊聲):中秋節!
師:是的。誰來說說,中秋節的晚上你們是怎么過的?
生:中秋節的晚上,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一起吃晚飯。
生:中秋節的晚上,我們一家人一邊吃月餅,一邊看月亮,可開心啦!
生:晚上,桌子上放著許多水果和月餅,我一邊吃,一邊聽媽媽給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
師:中秋節是和家人團聚的日子,是個快樂又開心的節日!假如這時,你一人在外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怎樣想呢?
生:我感到孤零零的。
生:我會想念爸爸、媽媽、爺爺和奶奶。
生:我心里很難過,好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師:是啊,別人團聚,自己卻孤獨一人,心里肯定很難受。(指插圖)你們看,這個時候,詩人李白就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孤孤單單一個人。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會想些什么呢?
生:他在想念自己的爸爸媽媽,不知道他們的身體好不好。
生:他在思念家鄉的朋友和他一起游玩時的快樂!
反思:
《靜夜思》這首古詩孩子們早就會背了,但是他們的背誦只屬于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對于詩意及蘊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教學目標只是要求二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首詩時,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去解釋,但可以借助圖畫、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詩的大概意思。在這一片斷中,抓住了詩眼“思”字,通過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想象,轉換角色,層層深入,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思詩人之思,品詩中之情,讓學生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思鄉之情,突破了體味詩意的難點。即在理解字意和詩句的基礎上,讀好、背好這首詩,體會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入情入境地背誦古詩《靜夜思》。
2、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3、學會四個生字“意、照、層、代”,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4、培養閱讀、積累古詩的習慣。
教學準備:課文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生字詞,指名認讀。
2、看圖(插圖1)
根據昨天的學習,你能看圖說一段話嗎?學生看圖說話。
3、英英和奶奶一共說了幾次話?每次講了什么?
4、學生分角色讀課文。
二、詩文整合
1.第一層:
1)指名讀英英的第一次說話。
出示詩,學生齊讀。
教師:你讀懂了什么?請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吧。
學生交流,在詩句上標出節奏記號,學生反復誦讀詩句。
2)還有不明白的嗎?(質疑: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
2.第二層:
不明白的我們通過讀課文來解決。
指名讀第二層。
逐句找出與其對應的詩句,再同桌對應讀:一人讀詩一人讀詩意。
現在都理解了嗎?真了不起,反復的閱讀能讓我們學到很多知識呢。齊讀詩意。
3、第三層齊讀對話說說明白了什么
1)師生介紹李白,誦讀李白的詩。
2)感悟詩句
4、出示插圖
1)什么時候的月亮這么圓、這么亮?(每月的月半是滿月,一年中有十二次的月圓)
元宵、中秋你家是怎樣過的?
學生:我家來了許多客人;我家吃糖芋頭;我家吃月餅、做韭菜餅……
教師:為什么要吃這些事物呢?(餅像月亮,象征著團團圓圓)
是呀,放煙火、吃月餅、說笑,我們一家人熱熱鬧鬧地過著節日。詩人李白遠在他鄉,那時沒電話沒火車飛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和親人團圓。
2)詩人站在窗前看到了什么?背前2句詩。看著明月他想些什么?(學生:他想兒子現在長什么樣了,學習好不好?媽媽身體健康嗎?……)背后2句詩。
誰來當李白來朗讀這首詩,評價。
三、情境體驗
文中英英古詩學得多好呀?讓我們也像英英一樣認真學習,并能把學到的知識說給家人聽。表演評價。
四、學習生字
意 照 層 代
認讀交流如何寫好生字。
教師范寫,學生描紅、仿寫
五、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新學2首李白的詩。
板書: 3、英英學古詩
第一次 詩句
第二次 詩意
第三次 作者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5
案例背景:
《英英學古詩》是蘇教版第三冊的第三課。這篇課文用了和以往課文不一樣的形式——“對話”來表現的。這篇課文寫了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讓學生在饒有興趣地朗讀祖孫對話的同時,不知不覺地進入古詩的意境。
教學片斷:
師:請小朋友打開課本,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在學習課文之前,老師想問小朋友一個問題,看誰能有一雙會觀察的眼睛和一個會思考的大腦?
生:好啊!(很有興趣的樣子)
師:看看這篇課文,和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
生:這篇課文中有一首古詩!
師:不,我們以前也有學過有古詩的課文。
生:這篇課文中古詩的意思已經告訴我們了。
師:上學期學過的《詠華山》在課文中也有意思的,還記得嗎?
生:記得。
生:這篇課文寫的是奶奶和英英兩個人在說話。
師:是呀,兩個人在說話叫做什么呢?
生:對話!
師:對啦!這篇課文和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不一樣,它是以奶奶和英英兩個人之間對話的形式出現的。我們以前也練習過分角色對話朗讀,現在請小朋友同桌練習分角色對話,好嗎?
生:好!
師:現在我來做“奶奶”,你們做“英英”,一起來讀讀這篇課文。
(師生分角色讀課文)
師:如果我是奶奶,我還會問英英一些問題呢!
生:你想問什么呢?
師:奶奶年紀大啦,英英說話一長串一長串的可聽不懂。慢慢說,奶奶才能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
師:那奶奶更不懂了,為什么非得說“秋天的夜晚”呢?
生:因為秋天的月亮很亮。
師:是呀,秋天天高氣爽,云淡風清,所以感覺秋天的月亮特別亮。
生:秋天,有一個中秋節。
師:中秋節又怎么樣呢?
生:中秋節吃月餅!
師:凈想著吃的!
生:中秋節的晚上月亮最大最圓。
生:中秋節是全家團圓的日子。
師:哦,原來是這樣啊,奶奶明白了。那下一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遠離家鄉的人……
師:誰遠離家鄉了?
生: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是寫這首詩的人。
師:哦,這下,奶奶才真正聽懂了,謝謝你,我的好孩子!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我拋出一個問題:看看這篇課文,和我們平時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讓孩子們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課文是用對話的形式來寫的。雖然花掉了一點時間,但孩子們自己發現的答案,比起老師簡單的“告訴”,效果卻好得多!
雖然《靜夜思》這首古詩孩子們早就會背了,但是他們的背誦只屬于機械記憶,對于詩意及蘊涵的道理都不太明白。而課文在寫意思時,又是整首詩一起解釋,為了讓孩子們真正弄懂這首詩的意思,還是得一句一句來。我就把自己變成課文中的奶奶,裝作弄不明白的樣子,讓孩子們一句一句地解釋給我聽。在此過程中,這個難題“秋天的夜晚”,也在孩子們的認真思考下解決了。我想,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了熱情和興趣,學習,也就變得真實而有效了。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6
1、情感目標: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2、認知目標: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話語,并能讀通、讀好。
3、能力目標:
學習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導書寫。
教學重點、難點: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話語,并能讀通、讀好。
教學準備:
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小朋友們,我們暑假時布置了一項作業——背誦古詩。(板書:古詩)
你學會了哪些古詩?你最喜歡哪一首?向大家介紹介紹(或者背一背古詩)。
_你可知道這首詩的意思?
_你會背《贈汪倫》嗎?作者是誰?
(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要懂得古詩的大概意思,了解作者)
2.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新同學,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讀準后鼻音)我們一起來寫寫(書空)她的名字。
3.英英今天在學校里新學了一首古詩,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課文。補充完板書課題“英英學古詩”。
4.讀課題。
5.要求認真聽,一邊聽一邊仔細看看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二)解決發現
1.聽錄音范讀
2.交流:
(1)這篇課文和一般的課文有什么不同?課文是誰和誰在對話?你是怎么知道的?這樣的形式其實我們已經在練習一的學用字詞句當中見過了,老師和新新就是通過對話來學習漢語拼音字母表的。(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對話。)
A出示圖:圖上有哪兩個人?她們在對話。
B提示語。
小結:畫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兩個人有說有應,有問有答,這種情況叫做對話。
3.像錄音示范一樣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比一比,誰讀得最認真。
4.看見小朋友讀得這么認真,老師非常高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老師要求你們再讀一遍,讀完以后,看看你能從人物的對話中知道了什么?
5.把你的收獲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小組交流
(三)詩文整合
1.集體交流,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英英學的是《靜夜思》
(1)讀好詩題。
(2)引導讀好。
(3)夜晚的安靜讀出來了!你還讀出了一種思念的感情呢!
2、出示詩:(點出紅字,詩里藏著這些生字寶寶,誰來讀讀)
(1)讀準字音。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2)這首古詩有幾句?(2句)指名分句讀。指名2人朗讀,學生評價
指讀整個詩。指讀,評議。_讀通詩句。
恩,小朋友讀得真好,你們像英英一樣都讀準了。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奶奶想知道,朱老師也想知道。你們能在課文里找到嗎?快速看看,找到了舉手。
學生交流;
(3)指名學生讀意思。正音。(出示意思。點紅生字)多指幾個。讀句子。(齊讀)
(4)難讀加大了,現在老師讀詩句,請小朋友來讀對應的意思。
(5)出示意思。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鋪了一層白霜。
遠離家鄉的人望著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
(6)現在請同桌的小朋友也來分讀詩句與詩意,你讀一句古詩,我讀一句詩意,一一對應,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
(7)學生提問。
_師:老師有個地方不明白“遠離家鄉的人”指的是誰呢?
(8)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出示文本(讀好唐代,李白介紹詩人。)
_引導他們知道作者是是唐代的大詩人李白。
(四)引導體會
1.出示圖片,大家看,這幅土上畫的呀,就是李白,他在干什么呢?
你們瞧,這時候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大、圓)
師:對呀,這時正好是中秋之夜,在我們中國,這是一個團圓的日子。
2.小朋友,你們想想每年中秋節的晚上是怎樣度過的?
……
3.假如這時,你獨自一人遠在外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怎么想呢?
……
4.古時候和我們不一樣,沒有電話、沒有電視。中秋佳節,朋友們、親人們一起坐在月光下,說說話,聊聊天,吃月餅,多開心哪!可是,今夜,詩人李白遠離家鄉,回家的路是那么長,沒有我們今天的汽車、火車、飛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和親人們團圓。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詩人的心情已經不是那種心情了。看圖說說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上,像鋪了一層冰冷的白霜,多么冷清啊!(引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樣的月亮,同樣的月光,讓詩人李白想起了家鄉、想起了親人。(引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誰愿意當一回李白來朗讀這首詩?讀出他的思念之情?
(1)指名讀,評議。
(2)生加上動作試讀。
(五)識字寫字
1.重點出示下列生字:英詩
2.自己想想好辦法記一記這些字形。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頭。
(2)書寫“教”字要左右等寬,右半部分四筆完成。
(3)“首”的本義是頭、腦袋的意思,記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記憶方法純屬個人意見。)“首”還可以擴詞:首長、首領、首次、自首、一首詩等。
(4)“靜”引導學生觀察“月”的變化,強調撇改為豎。這個字是左右結構,但要寫得左窄右寬。
(5)“思”是內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頭擴詞。
3.教師范寫或學生上黑板,學生臨寫。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步感知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目標 :初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教學重點:掌握生字詞
教學準備: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誰能背一首古詩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的一個小學生把在校學習的一首古詩背給奶奶聽的。
二、板書課題3 英英學古詩
三、初讀課文
1、看圖出示投影片
學生說圖意
小結畫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
兩個人有說有應,這叫對話。
2、自學課文
(1)教師講述對話的書面形式
(2)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劃出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
(3)會讀本課生字,識記字形。
(4)理解下列詞語
故鄉明亮意思不由得家鄉唐代
3、檢查自學效果
(1)出示字詞
教 一首 故鄉 靜意思
(2)指名讀準每個帶點的字音。
(3)了解詞語掌握情況:故鄉唐代不由得
4、通讀課文
輕聲讀課文,指名讀,齊讀,分角色對話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記心中,不讀出來。
5、理清脈絡
課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說了幾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說了些什么?
小結:英英和奶奶的對話里有說有應,有問有答。內容完整,層次清楚。
我們平時和人對話也要注意互相對應,把話說清楚。
過渡:英英學習的是哪首古詩,我們下節課再認真學一學。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2、認識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3、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讀懂詩的意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投影膠片
教學過程 :
一、學習《靜夜思》。
1、板書課題,解釋詩題。
"靜夜"意思就是"靜靜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來說"靜夜思"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的思念。
2、看圖。
出示投影片《靜夜思》。
(1)圖上出現的是什么人?你從那里看出來的?
(2)從圖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學詩句。
(1)指名讀《靜夜思》。
(2)這首詩有幾句?現在我們依次來學習。
第一句
(1)指名讀。
(2)這句詩,英英是怎樣理解的?請默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再回答。
(3)為什么英英知道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讀。
(2)"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舉頭"?
(3)想象一下,詩人抬頭望明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當他想念故鄉時,頭還是抬著望月亮嗎?詩里是怎么說的?
指名讀英英對全詩的解釋。
齊讀《靜夜思》。
4、朗讀指導。
(1)用"/"畫出句中的停頓。
(2)"疑是"、"低頭"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要讀得清晰。
二、朗讀課文,練習背誦。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1、指導背誦。
2、生字書寫。
教學目標 :
1、學會本課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過程 :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總結課文。
小朋友們,你們學習這篇課文以后,對學習古詩有什么認識,可以談談。
三、指導背誦《靜夜思》。
1、聽錄音欣賞。
2、揭示板書,引導背誦。
3、分兩個大組,交替背,聽各一次。
四、寫字指導。
1、按筆順描紅的生字。代英舉
2、其它要描紅的生字。詩意
五、作業 練習。
1、描紅練習。
2、比一比,再分別組詞。
波代
披袋
3、背誦課文。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58
讀《英英學古詩》
這是學生第二次學習“文包詩”的課文。相比上學期學過的《詠華山》,我想《英英學古詩》這一課應該更能打動學生。讀這一課,我覺得祖孫倆就像在做游戲。
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剛學的古詩《靜夜思》的詩句意思及其作者。教材有意為我們創設了具體的生活情境,一老一少樂呵呵地對話,使古詩教學變得鮮活、有趣。課文還配有兩幅插圖,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課文,課題右邊一幅是英英和奶奶的對話圖,教學時,可以利用這幅圖創設對話情境,當學生熟讀課文,理解詩意后,讓他們分角色表演祖孫倆對話的場景。剛開始表演時,可以師生配合表演,然后可讓學生同桌練習。課文最后的一幅是與《靜夜思》相配的插圖,根據這幅圖我們可以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人物抬頭的動作、沉思的神態,并展開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詩句蘊含的思想感情。插圖和文本創設的情境縮短了古詩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我想,這篇課文除了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外,還向我們傳授著語文學習的方法——生活中,我們學習語文的機會是無處不在的,我們應學會隨時隨地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學完這課后,我們可引領學生走出教材,開展“古詩學習活動”。先讓學生自主去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古詩,或者可以結合本課讓學生搜集并學習與月亮有關的古詩,然后可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形式,用說的方法來表達對詩意的理解,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表演,也可以讓學生在家中再創課文情境,與家人一起學習、表演。如果條件成熟,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課外背誦古詩的經驗,模仿課文進行寫作訓練,如《學古詩》。這樣,學生就能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學會生活。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若能讓學生從“學會”變成“會學”,那么,語文學習就真的像是一場場游戲,語文的學習也就會變得簡單而快樂!
【請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本課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jcsycorp.com 】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9
作者:常州市怡康小學 蔣錚 轉貼自:常州市怡康小學 點擊數:60
《英英學古詩》教學設計五
《英英學古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3、 認識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4、 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教學難點:
背誦《靜夜思》,并理解這首詩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學習《靜夜思》
1、(出示古詩)解釋詩題。 “靜夜”就是“靜靜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地思念。
2、看圖。
出示圖片《靜夜思》。
(1)圖上出現的是什么人?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我以為圖上出現的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從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來)(這幅圖是為《靜夜思》配的畫,《靜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圖上出現的人就是他)(這幅圖左邊有個大筒子,插著許多詩稿,說明這個人就是大詩人李白)對,你們看得很仔細,想得很合情理。
(2)從圖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著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著什么)(也許他正在想著做詩呢)對,你們說的畫面意思正和詩題的意思相同。
3、學詩句。
(1)指名讀《靜夜思》。
(2)這首詩有幾句?(兩句)現在我們依次來學。
第一句 ① 指名讀。 ②這句詩,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請默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再回答。(學生答) ③為什么英英知道這是秋天的夜晚呢?為什么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釋成“好像”?
第二句 ①指名讀。 ②“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舉頭”? ③想象一下,詩人抬頭望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你們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詩人想到故鄉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當他想念故鄉的時候, 頭還是抬著望月亮嗎?詩里是怎么說的? 對,用“低頭”這個詞語表示詩人思念故鄉的感情很深沉。為什么英英把這句解釋成“不由得 思念起故鄉來”?
(3)指名讀英英對全詩的解釋。
(4)齊讀《靜夜思》。
4、朗讀指導。
(1)《靜夜思》的朗讀節奏。
(2)“疑是”“低頭”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押韻字要讀得清晰,停頓要長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請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本課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jcsycorp.com 】
二、朗讀課文,練習背誦《靜夜思》
1、聽錄音欣賞。
2、揭示板書,引導背誦。
3、分兩個大組,交替背、聽各一次。
4、指名背誦,師生評議。
5、同座二人交替背、聽各一次。
三、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鄉、英、舉、教
2、其他要描紅的生字。 古、詩、故、首、意
四、課堂練習:
比一比,再分別組詞。
古( ) 自( ) 代( )
故( ) 首( ) 袋( )
常州市怡康小學 蔣錚
XX年元月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0
教學目標:
1、讀準生字詞,初步識記生字字形,讀準一個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理解詩意。
3、初步感悟詩人思念故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鄉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1、揭題,師寫課題,學生一起書空。
2、指導讀好“英”的后鼻音,再讀課題。
3、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你能像英英一樣背給老師聽聽嗎?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注意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遇到生字詞和難讀的地方多讀兩遍。
2、出示生字詞,檢查字音和字形掌握情況。
(1)小聲練讀,說說哪些字音需要注意?
(2)給“照”“背”組詞,用“一首、一層”練習說話。
(3)去拼音齊讀。
(4)說說生字字形你怎么記?
3、這篇課文和我們平時學的課文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指導學生了解這是一篇文包詩,而且是通過英英和奶奶的對話形式表現出來的。)
(1)找一找英英說了幾次話?分別說了什么?(板書)
(2)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
1、指導讀好詩題。
2、指導結合詩句和插圖理解詩意。重點理解“疑”、“霜”、“舉頭”。
3、指導感悟詩情。
(1)李白的思鄉情寫在臉上,仔細觀察插圖,你看到了什么?
(2)你們是怎么過中秋節的?李白呢?
(3)在這樣孤獨的夜晚,他會想念誰呢?
(4)李白的思鄉情就寫在詩中,配樂指名讀。齊讀。
四、總結
1、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2、看板書,指導學習古詩的方法。
五、作業收集
李白其他的詩,背一背,下節課交流。
板書設計:
ying
3、英英學古詩
背詩
說意
知作者
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們語文組研究古詩如何教學,后來我根據學段特點,采納了王愛云老師的建議,決定上這篇文包詩。整節課下來,不如意的地方很多。最失敗的地方,在指導識記字形的時候浪費了太多時間,導致后面感悟詩情的時間不夠,處理得有點草率。這是整節課高潮的地方,整個意境沒有出來,我也很不在狀態,與獨自在家無生上課時差距很大,效果我很不滿意。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1
學習這課,首先從課題入手,明確這一課的主人翁是英英,借著學生已經的預習過,問學生:“英英學的是哪首古詩?”學生自然背得朗朗上口,且有模有樣。
接著讓學生打開課本,認真看課文的格式,想想這篇課文有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學生對文體了解得還不錯呢。有說:以前我們學的課文分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的第一行都空兩格作為標志,這篇課文沒有自然段;有說:我們以前學的古詩是單獨出現的,有《憫農》、《鋤禾》;《靜夜思》是在課文里面的;“這就叫‘文包詩’。”有說:這篇課文的前面有“英英、奶奶”。“那是表示什么呢?”“表示是奶奶和英英說的話。”“那用說話的內容寫成的文章叫什么形式呢?”沉默了好議會兒,終于在我要公布答案時,有一學生自信地說:“是對話的形式。”“真了不起!”
然后就多種形式分角色朗讀課文,指導學生讀通讀順文章,“遠離家鄉的人望著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這句話讀起來很費勁。一是前半句讀不齊,即使畫了停頓符號還是不太理想;“思念起故鄉來”,學生思維定式,總有人讀成“思念起來”,反復朗讀了好多遍,結果還是夾雜著幾個不協調的聲音。
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談談奶奶跟英英對話的內容,課文層次清晰,學生一下子就說得很準確:她們的談話是圍繞《靜夜思》這首詩展開的,談了詩的內容、意思和作者。
我跟學生分角色朗讀,我扮演奶奶,萌對我這奶奶沙啞的聲音還不滿意,說可以再老一點。我于是就“裝老”了,“是啊,奶奶年紀大了,耳朵不中用了,英英啊,你一說就是一大串,奶奶還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什么意思?”剛開始要求回答的小朋友是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詩句的意思,在我的暗示下,終于有孩子知道從書上找到了答案,但我發現至少有一半的學生對到課文中尋找問題的答案沒有感覺。再反過來問這句話是說的哪句詩,沒有我想象的那么順利。我們還討論了“為什么說是秋天的夜晚?”大致了解是因為秋天天高云淡,月亮格外明亮;秋天有個中秋佳節,人們都團圓了,就更加思念起故鄉來。這時就有學生問:“老師,這首詩是詩人在中秋節的晚上寫的吧?”“你怎么知道的?我看不一定哦!你看,詩中是說‘舉頭望明月’,并沒說‘圓月’啊。”他笑笑,坐下了。我心里反沒了譜,是在中秋節的晚上寫的嗎?后來查了一下資料,并沒有此說,才算安心。
用同樣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感覺不太好,總覺得學生沒有真正明白文中的語句是對詩句的解釋。
本來還設計讓學生扮演奶奶,向英英提出問題。可是由于在詩句與意思對應上扯了不少時間,這一環節沒能進行。這會兒坐著后悔呢,學生定有我想不到的精彩的提問。很遺憾!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2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7
《英英學古詩》教學設計二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3、認識對話的書面表達形式。
4、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靜夜思》。
教學難點:
背誦《靜夜思》,并理解這首詩的詩意。
教具準備:
投影片、生字卡、小黑板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在家里學過古詩嗎?誰能把學過的古詩背給大家聽聽嗎?
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文,說的是一個小朋友在學校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他奶奶聽的。這篇新課文是——
二、板書課題:3 英英學古詩
三、解釋課題,教題中生字。
1、“英英”是一位女小朋友的名字,“英”是整體認讀音節,又是后鼻音“ying”,古詩的“詩”也是整體認讀音節,是翹舌音“shi”。(領讀課題兩遍)
2、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四、初讀指導。【請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本課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jcsycorp.com 】
1、看圖。
(1)出示圖:圖上有哪兩個人?她們在做什么?
(2)小結:畫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兩個人有說有應,有問有答,這種情況叫做對話。
2、自學課文。
(1)講述對話書面表達方式。
課文中表示說話人名字回與他說的話區分開,第一行“英英”指的是說話人,緊接著是英英說的話。
(2)借助拼音輕聲讀課文。畫出帶有生字的詞語,并讀一讀。
(3)檢查學習情況:(出示小黑板)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4)自讀課文。要求:讀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把標點符號讀正確。
(5)分段指名讀、齊讀。
(6)分角色讀對話。自讀、同座二人分角色對讀、指名二人對讀各一次、分兩個大組對讀各一次。
3、再讀課文。要求:說說課文里英英和奶奶對話,英英說了幾次?奶奶說了幾次?
五、指導讀好古詩。
(出示古詩內容):
1、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讀、齊讀。
過渡:下一節課我們一同來學習《靜夜思》。
第二課時
一、學習《靜夜思》。
1、(出示古詩)解釋詩題。
“靜夜”就是“靜靜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在“靜靜的夜晚有著深深地思念。
2、看圖。
出示投影片《靜夜思》。
(1)圖上出現的是什么人?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我以為圖上出現的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從他穿戴的是古人的衣帽可以看出來)(這幅圖是為《靜夜思》配的畫,《靜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圖上出現的人就是他)(這幅圖左邊有個大筒子,插著許多詩稿,說明這個人就是大詩人李白)對,你們看得很仔細,想得很合情理。
(2)從圖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著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著什么)(也許他正在想著做詩呢)對,你們說的畫面意思正和詩題的意思相同。
3、學詩句。
(1)指名讀《靜夜思》。
(2)這首詩有幾句?(兩句)現在我們依次來學。
第一句
①指名讀。
②這句詩,英英是怎么理解的?請默讀英英第二次說的話再回答。(學生答)
③為什么英英知道這是秋天的夜晚呢?為什么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釋成“好像”?
第二句
①指名讀。
②“舉頭望明月”中的“舉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用“舉頭”?
③想象一下,詩人抬頭望月會有什么樣的感受?
你們的想象都合情合理。詩人想到故鄉的人和事,想得很多很多。那么當他想念故鄉的時候,頭還是抬著望月亮嗎?詩里是怎么說的?
對,用“低頭”這個詞語表示詩人思念故鄉的感情很深沉。為什么英英把這句解釋成“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
(3)指名讀英英對全詩的解釋。
(4)齊讀《靜夜思》。
4、朗讀指導。
(1)《靜夜思》的朗讀節奏。
(2)“疑是”“低頭”語速要慢,表示詩人在沉思。
(3)“光”“霜”“鄉”押韻字要讀得清晰,停頓要長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二、朗讀課文,練習背誦《靜夜思》。
【請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本課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jcsycorp.com 】
第三課時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總結課文。
這篇課文通過對話形式,引出一首古詩,反映了小學生英英對古詩《靜夜思》的正確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誰,激發我們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指導背誦《靜夜思》。
1、聽錄音欣賞。
2、揭示板書,引導背誦。
3、分兩個大組,交替背、聽各一次。
4、指名背誦,師生評議。
5、同座二人交替背、聽各一次。
四、寫字指導。
1、須按筆順描紅的生字。
鄉、英、舉、教
2、其他要描紅的生字。
古、詩、故、首、意
五、作業練習。
1、描紅練習。
2、比一比,再分別組詞。
古自代
故首袋
3、寫出帶有下列偏旁的字。
心——
——
——
——
六、板書設計。
3 英英學古詩
背 明月光———霜 聽
(講) 靜夜思 懂
望 思鄉
奶奶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3
3、英英學古詩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正確朗讀生字、詞語,會寫五個生字;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正確朗讀課文,會寫五個生字。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在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有一顆璀璨的明珠,那就是詩歌。我們現在稱它為古詩。
2.板書“古詩”,給生字“詩”注音。指名讀——齊讀,讀準整體認讀音節和翹舌音。
3.我國人民很喜歡古詩,許多孩子從會說話起,就在家長的教導下學習背詩了。我想,你們也是一樣。是不是?古詩中,又以唐詩最為著名,在我國是家喻戶曉。現在,誰來背一首古詩給大家聽聽?
4.同學們背得都很好!可是,你們現在是二年級小學生了,只會背詩是遠遠不夠的。那怎樣才算真正學好古詩了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跟著一位也是二年級的小學生去學古詩。她的名字叫什么呢?請看老師寫。
5.板書“英英”,注音。指名讀——齊讀,讀準整體認讀音節和后鼻音。
6.板書“3”和“學”,補完整課題。齊讀課題。
7.看了課題,你想問什么嗎?
二、看插圖,聽讀課文:
1.請大家把書打開到第3課,看課題旁邊的插圖。圖上的小姑娘就是英英。旁邊坐著的是誰呢?她們在哪里?你怎么判斷的?
2.你們看,英英身上背著什么?從這里,你推斷出這是什么時候?看英英和奶奶的 動作、神態,你想,她們正在干什么?
3.她們會說些什么呢?課文都告訴我們了。請大家邊看課文邊聽讀。
4.你聽到了她們說什么了呢?
三、朗讀課文:
1.認識課文格式:要想知道英英和奶奶說的每一句話,還得自己讀課文。先請同學們看課文的格式。這與前后幾篇課文的格式不一樣,與練習1中老師和新新的對話格式一樣。不分自然段,開頭也不空兩格,而是在最左邊頂格寫了“英英”,空一格,再寫句子。后面幾行字都不寫到“英英”下邊,而是與第一行第一個字對齊。這是告訴我們,“英英”后邊的句子都是她說的話。那么,最左邊寫了“奶奶”兩個字的表示什么呢?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
2.提出朗讀要求:
(1)先借助拼音把課文讀一遍,不熟悉的生字、詞語多拼讀幾遍,直到正確、流利為止。
(2)再讀課后生字、詞語各三遍。
(3)最后再讀一遍課文,盡量不看拼音讀。
(4)以上都做到了,就靜息。
3.學生按要求朗讀生字和課文。
四、檢查、指導學習生字、詞語:
1.出示生字卡片,拼讀生字——讀生字詞,指導讀準翹舌音和后鼻音。
2.出示小黑板,齊讀無注音的生字——輪讀生字
3.出示小黑板,齊讀生字詞——輪讀
4.總結生字詞認讀情況
五、讀課文:
1.跟老師讀
2.自由練讀
3.指名讀——評析
4.齊讀
5.初步了解課文:
(1).英英和奶奶分別說了幾次話?
(2).英英學的古詩是什么名字?
(3)出示小黑板,領讀《靜夜思》——齊讀——指名讀
(4) 分角色朗讀課文。
六、學寫生字:
1.英英和奶奶對話的內容,我們下節課再學。現在,我們來學寫五個生字。
2.出示小黑板,齊讀句子:英英背了一首古詩給奶奶聽。
3.這句話里有五個我們今天要學的生字,分別是“英、首、詩、靜、思”。你們看,上下結構的字是哪幾個?左右結構的字是哪幾個?
4.齊說或指名說字的構成。
5.在田字格里范寫生字。寫“野”時教“里”字旁。
6.學生描紅,教師巡視。
七、課堂作業:
1.在生字本上寫生字及拼音。
2.寫習字冊上這五個生字。
板書設計:
3. 英英學古詩 (對話)
《英英學古詩》第一課時教學實錄 篇14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77
《英英學古詩》教學設計三
第一課時教
課時目標:
1、情感目標: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作者思念,熱愛故鄉的感情。
2、認知目標: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話語,并能讀通、讀好。
3、能力目標:學習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導書寫。
教學重點、難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話語,并能讀通、讀好。
教學準備:掛圖、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小朋友們,我們暑假時布置了一項作業——背誦古詩。(板書:古詩)
你學會了哪些古詩?你最喜歡哪一首?向大家介紹介紹(或者背一背古詩)。
*你可知道這首詩的意思?
*你會背《贈汪倫》嗎?作者是誰?
(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要懂得古詩的大概意思,了解作者)
2.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新同學,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讀準后鼻音)我們一起來寫寫(書空)她的名字。
3.英英今天在學校里新學了一首古詩,這就是我們要學的課文。補充完板書課題“英英學古詩”。
4.讀課題。
5.要求認真聽,一邊聽一邊仔細看看課文,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二)解決發現
1.聽錄音范讀
2.交流:
(1)這篇課文和一般的課文有什么不同?課文是誰和誰在對話?你是怎么知道的?這樣的形式其實我們已經在練習一的學用字詞句當中見過了,老師和新新就是通過對話來學習漢語拼音字母表的。(讓學生知道這是一篇對話。)
a出示圖:圖上有哪兩個人?她們在對話。
b提示語。【請搜索課題關鍵字查找本課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www.jcsycorp.com 】
小結:畫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說話,兩個人有說有應,有問有答,這種情況叫做對話。
3.像錄音示范一樣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比一比,誰讀得最認真。
4.看見小朋友讀得這么認真,老師非常高興。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老師要求你們再讀一遍,讀完以后,看看你能從人物的對話中知道了什么?
5.把你的收獲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交流。小組交流
(三)詩文整合
1.集體交流,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英英學的是《靜夜思》
(1)讀好詩題。
(2)引導讀好。
(3)夜晚的安靜讀出來了!你還讀出了一種思念的感情呢!
2、出示詩:(點出紅字,詩里藏著這些生字寶寶,誰來讀讀)
(1)讀準字音。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2)這首古詩有幾句?(2句)指名分句讀。指名2人朗讀,學生評價
指讀整個詩。指讀,評議。*讀通詩句。
恩,小朋友讀得真好,你們像英英一樣都讀準了。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奶奶想知道,朱老師也想知道。你們能在課文里找到嗎?快速看看,找到了舉手。
*學生交流;
(3)指名學生讀意思。正音。(出示意思。點紅生字)多指幾個。讀句子。(齊讀)
(4)難讀加大了,現在老師讀詩句,請小朋友來讀對應的意思。
(5)出示意思。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鋪了一層白霜。
遠離家鄉的人望著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鄉來。
(6)現在請同桌的小朋友也來分讀詩句與詩意,你讀一句古詩,我讀一句詩意,一一對應,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大家討論。
(7)學生提問。
*師:老師有個地方不明白“遠離家鄉的人”指的是誰呢?
(8)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出示文本(讀好唐代,李白介紹詩人。)
*引導他們知道作者是是唐代的大詩人李白。
(四)引導體會
1.出示圖片,大家看,這幅土上畫的呀,就是李白,他在干什么呢?
你們瞧,這時候的月亮是什么樣子的?(大、圓)
師:對呀,這時正好是中秋之夜,在我們中國,這是一個團圓的日子。
2.小朋友,你們想想每年中秋節的晚上是怎樣度過的?
……
3.假如這時,你獨自一人遠在外地,身邊沒有一個親人,你會怎么想呢?
……
4.古時候和我們不一樣,沒有電話、沒有電視。中秋佳節,朋友們、親人們一起坐在月光下,說說話,聊聊天,吃月餅,多開心哪!可是,今夜,詩人李白遠離家鄉,回家的路是那么長,沒有我們今天的汽車、火車、飛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和親人們團圓。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可是,詩人的心情已經不是那種心情了。看圖說說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銀白色的月光灑在地上,像鋪了一層冰冷的白霜,多么冷清啊!(引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樣的月亮,同樣的月光,讓詩人李白想起了家鄉、想起了親人。(引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6.誰愿意當一回李白來朗讀這首詩?讀出他的思念之情?
(1)指名讀,評議。
(2)生加上動作試讀。
(五)識字寫字
1.重點出示下列生字:英詩
2.自己想想好辦法記一記這些字形。
教師在學生回答時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頭。
(2)書寫“教”字要左右等寬,右半部分四筆完成。
(3)“首”的本義是頭、腦袋的意思,記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記憶方法純屬個人意見。)“首”還可以擴詞:首長、首領、首次、自首、一首詩等。
(4)“靜”引導學生觀察“月”的變化,強調撇改為豎。這個字是左右結構,但要寫得左窄右寬。
(5)“思”是內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頭擴詞。
3.教師范寫或學生上黑板,學生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