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
本節課應用多媒體技術主要設計了三個流程:
㈠、觀看照片,傾聽配樂,使學生對孔繁森同志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并把他的親切平和的形像記于腦中。
㈡、通過具體的文章語言文字,結合學生搜集的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加上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在配樂有感情朗讀中真正從自己的心靈深處感受孔繁森同志是一位甘于奉獻的人,是一為值得我們感動的人。
㈢、出示相關影音資料,促進學生進一步形象地感受孔繁森同志在援藏期間的感人事跡。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借助圖文,初步認識人物。
1.齊讀課題:孔繁森
2. 出示孔繁森生前工作和生活的相關圖片及文字介紹,配樂《公仆贊》,使學生初步了解孔繁森。這樣易于使學生對孔繁森這個人有一個的感性認識,并把他的親切平和的形像記于腦中。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總體感知人物。
1. 同學們,通過剛才看到的圖片和文字,孔繁森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僅僅看了這么幾張圖片,讀了幾句簡短的文字介紹,孔繁森就給你們留下了這么多印象。那孔繁森一定是一位不平常的人。課文第一自然段的一句話最能概括你們剛才所說的感受。打開書,輕聲讀第一自然段。
2. 指讀第一自然段。有不理解的地方嗎?(理解“援藏”即“支援西藏”)
借機介紹:黨和國家曾經選派一些干部去支援貧窮落后的地區。孔繁森響應黨的號召,瞞著母親,離開家鄉山東,到環境極其艱苦的西藏去工作、生活。
3. 還讀懂了什么?(著重體會“優秀”一詞)
4.有感情讀第一自然段。
三、學習第二至四自然段,深入感受人物。
1.孔繁森怎樣優秀呢?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事來表現這一點。這是一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輕聲讀二——四自然段,邊讀邊想。
2.學生輕聲讀課文,思考后交流:孔繁森收養了三個藏族孤兒,待他們如親生兒女。孔繁森到醫院獻血,用換來的營養費供他們上學。
3.指名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從中知道了什么?
⑴.重點理解“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撫養他們”這句話。可讓學生聯系生活中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對待自己的,結合課外收集的相關資料,交流孔繁森怎樣“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對待三個藏族孤兒。
⑵.指導感情朗讀第二自然段。
⑶.指名朗讀。
4.同座位之間讀第三——四自然段,讀完后,互相交流從這兩個自然段中讀懂了什么。
⑴.學生讀書,教師行間巡視并指導。
⑵.全班交流、體會:
①.孔繁森為什么選擇“夜里”“悄悄地”到醫院獻血?(一是可能白天工作忙,二是他不想讓別人知道,只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撫養三個孩子,再苦再累都無怨無悔。)
②.想象孔繁森是怎樣“請求”醫生的?
③.“再三懇求”是怎樣的情景?從中看出什么?(孔繁森獻血決心至真、至誠、至高、至切。)“懇求”與前面的“請求”意思有什么不一樣?
④.指導朗讀第三自然段。指名朗讀,齊讀體會。
⑶.在孔繁森再三懇求下,醫生終于同意他鮮血,你為他高興嗎?為什么?
如果學生感覺是高興的,他們可能是通過下文了解到孔繁森獻血的目的是得到營養費,供三個孩子上學。他們定是為孔繁森如愿以償而高興。這種情況下有助于學生閱讀并理解文本。
如果學生感覺不高興,則可能是為孔繁森虛弱的身體而擔心。說明學生的思緒已然融入到文本中,為文中人物而擔憂,是一種至高的閱讀情感體驗。教師只須做適當疏導便可使學生“化擔憂為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