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教學案例
我們知道,稚嫩的童心在還未懂得成人的規矩及做法時,他們總是會及時地含羞地卻又毫不隱藏地展示自己的真情實感。細想一下,文文和瑩瑩的表現不正是孩子樂于參與、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的表現嗎?他們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用自己的言行大膽表現出來,是一種普通的個性張揚行為。作為教師,我們應摘下長期以來禁錮在頭上的尊者的裹頭布,做學生個性解放的使者,用一顆平常心,善待孩子們類似這樣的個性化言行,珍視孩子們的獨特感受,保護好孩子們的積極性。并用愛心去理解孩子的思想,用愛 心去體驗孩子的心靈,給孩子們一個表演的舞臺、思維的空間,還他們全天候的心靈自由,讓他們自信地去說、大膽地去做。
當然,瑩瑩的做法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也許平時受外界的影響,有故意想親近他人的傾向。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冷靜下來,避重就輕,轉移話題,向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方面去引導。這時,其他孩子會在教師贊賞文文的做法中受到啟發,大膽地表達自己對文中情感的理解。當最后我問大家,學完這篇文章想說點什么時,孩子們就各抒已見:“老師,我就是那只歡唱的黃鸝!”
“老師,你的懷抱就像媽媽的一樣溫暖,我們就是那一只小黃鸝,在你的懷抱中不斷成長。”
“老師,你是我們的好老師,也是我們的媽媽。”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要樂于贊賞學生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在他們自由表現的時候,我們會看到許多生命的亮點。在此,就讓我們一起來尊重每個孩子真實的獨特感受,捕捉課堂上的有利契機,呵護他們心中的那份愛。
[思考與討論]
我們該如何面對孩子們的過分言行,珍視孩子們的獨特感受,使他們建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