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案例)
【教材簡析】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發感想。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描繪黃昏夕陽西下時,山河蒼茫壯闊的美麗景色。用“依”和“盡”來表現一輪紅日依傍著山巔逐漸下落的狀態;后兩句寫登樓所思,抒寫詩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遠”的深刻哲理,也賦予上兩句景物描寫更豐富的內容。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詩畫面寬廣,景色壯麗,具有闊大雄渾的氣勢。詩中的哲理,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如果想要看到更為廣闊的風景,就必須努力再上一層樓。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斷努力,不斷追求進步,人生的境界才會不斷擴展升華。
【目標預設】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習8個生字,學寫“欲”、“入”、“依”這三個字。
3、理解字義和詩句,初步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提示最后兩行詩句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深刻道理。
【設計理念】
這節課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想象力。學生通過讀、想、議、畫、比、寫等形式,主動地探求知識,進入古詩的意境。教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導學生全程積極參與,在探究活動中達到自悟自得。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充分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
【設計思路】
先理解詩題,簡介詩人,讓學生對鸛雀樓地理位置和名字由來有所了解,為初步理解詩意做好鋪墊;接著充分發揮學生自學本領,讀通順古詩,初步理解字義和詩意;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入情入境,想像意境,悟出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破題質疑
1、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說說自己想要提出的問題和對題目的理解。
2、介紹作者王之渙,簡介《登鸛雀樓》(顯示簡易地圖)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
3、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登上高處遠眺的所見和心理感受,引出課文中的古詩。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借助工具書,讀準生字字音。讀通順課文。
2、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從字面上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理解詩句,學法指導
1、學習第一行詩句
(1)、請小朋友輕輕地讀,一邊讀一邊看書上的插圖,看看哪幾個字圖上有的,想想什么意思,所以,這次讀的要求是:看圖讀,想意思。
(2)、理解“白日依山盡”(卡片出示)
重點運用多媒體課件動態顯示“依山盡”的過程,(太陽慢慢落下)
(3)、指導朗讀。
小朋友,太陽慢慢地落下去了,那么這行,特別是“依山盡”該怎么讀呢?讀得快些還是讀得慢些,各人讀一讀,一邊讀一邊想太陽慢慢下山的情景。
過渡:小朋友用“看圖讀,想意思”的方法學會了第一行詩句,下面就用這種方法學第二行詩句。
2、學習第二行詩句
(1)、各自看圖讀,想意思。
(2)、理解:黃河入海流。(卡片出示)
a.詩句中那個詞圖上有的,什么意思,誰讀懂的?
b.小朋友,黃河水是向前流動的,它流呀流,那么,它流到哪里去了呢?理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