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教學實錄及反思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師生齊寫)
(三)朗讀背誦指導
這首詩之所以流傳至今,就是因為最后兩行(齊讀)它告訴了我們深刻的道理(齊讀)現在常用來勉勵自己或朋友。你們想更上一層樓嗎?能把這兩行背下嗎?
有誰能把整首詩背下來的,自由練背
小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是詩人寫下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我們只有多學習一些知識、本領,眼界才能更開闊。
三、延伸拓展
王之渙一生寫下的詩有很多很多,如《涼州詞》、《送別》,讓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送別》吧(出示課件),關于鸛雀樓,不僅王之渙寫過,其他詩人也寫過,有《陽春鸛雀樓》、《盛夏鸛雀樓》、《金秋鸛雀樓》和《瑞冬鸛雀樓》,一起來讀一讀吧。古詩是中國的國粹,希望大家課后,多學習,多誦讀。
四、作業:
1、完成《習字冊》。
2、朗讀、背誦古詩。
板書: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看)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登鸛雀樓》教后反思
甘泉小學王金香
“古詩”這種語言材料是一種結晶體,蘊藏著很深的智慧和哲理。《登鸛雀樓》這首古詩不少學生早就會背誦了,但他們的背誦是一種機械的記憶,有些學生連書中的字都不認識,字音也讀不準,對于詩意及蘊含的道理還不明白。作為教師的我們,不僅讓學生停留在背誦上,還要讓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
在教學古詩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形象直觀的圖與靜態的文字結合起來。為學生劃好詩的朗讀節奏,通過多形式的朗讀體會,讓詩中的畫面能在學生頭腦中越來越清晰地浮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黃河水流入大海的磅礴氣勢,這樣的感悟內化,使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水到渠成。體會詩中蘊含的道理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我讓學生根據圖片和切身經歷來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詩,從而悟出古詩所蘊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只有多讀書,多學習,眼界才能更開闊。再通過課外延伸,讓學生對王之渙有更多的了解,也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鸛雀樓的詩,從而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
本課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之處:課堂的識字量較大,學生很難全面掌握;作業沒有精心設計,學生做起來有困難;沒有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畫面設計成動態的,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的意境上有難度,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考慮問題更全面,鉆研教材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