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教案
(同桌表演對話,兩分鐘后,請一組同學上來表演)
9.從小朋友們精彩的表演中,我們可以發現這兩個詞有什么區別?(“懇求”比“請求”程度更深,“再三”說明醫生拒絕了多次,孔繁森向醫生懇求了多次)
10.“請求”和“懇求”意思相近,是一組近義詞,但是“懇求”比“請求”程度更深,這一段里還有另外一組近義詞,請小朋友們找找看,能不能發現,(課件出示:請求——懇求,同意——)
11.小朋友們,孔繁森獻血是為了什么呢?(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助學)
12..孔繁森再三懇求醫生要獻血,原來是要用獻血得來的營養費幫助這幾個孤兒上學讀書。(出示生字:費,朗讀,教師示范,學生書空并練寫。)從醫生的話中,我們可以知道孔繁森不適合獻血,但是他還要再三懇求獻血,小朋友們,從獻血這件事中你又看到了一個()的孔繁森。(板書:無私奉獻)(再次齊讀第三自然段)
藏族同胞們知道了這件事,都非常感動。大家想想,他們會對孔繁森說什么?(學生回答)小朋友,你又會對孔繁森說什么呢?(學生回答)
14.藏族同胞為他深情地唱了一首歌,我們一起深情地把這首歌的歌詞念一下。
15.漢族和藏族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孔繁森是漢族人,這幾個孤兒是藏族人,孔繁森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大家,我們在一個中國,漢族和藏族是一家人。他為我們的民族團結做出了非常了不起的貢獻。
我們課文中一共講了三件事,他不僅收養了藏族孤兒,還要獻血,并且用獻血所得的營養費幫助孤兒上學,一件事情比一件事情更讓人感動,所以,我們說,他是一位怎樣的干部?
(學生齊聲回答,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16.課文學完了,下面老師來考考大家,是不是真的懂了:
出示:孔繁森收養了(),用()換來的營養費幫助他們()。孔繁森真是一位()、()的優秀干部。
出示:
板書設計:
孔繁森
優秀{
收養
獻血關心人民、無私奉獻
助學
課后反思:以學生為主體加強朗讀及引導
——《孔繁森》教學反思
這一課之前,因為考慮到課文所講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距離,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給學生補充了有關孔繁森的其他事例。比如,孔繁森家庭生活的艱難,孔繁森如何照顧敬老院的老人,以及1992年拉薩市地震,孔繁森收養三個孩子,為孩子上學籌備學費而獻血的一些相關資料。并且也向學生介紹了拉薩的位置,還把拉薩與我們這個地區做了對比,讓學生知道拉薩是很貧窮,很落后的,那里的孩子沒有這么好的上學條件。在講事例,播放視頻的時候,我感到學生被感動了,我看到有的學生眼里還閃著淚花。在第二課時,按照計劃,我是給學生進一步講解課文。但是,好多地方做得不夠,學生在第一課時被激起的情感沒有發揮到作用,由于缺乏恰當的引導,有時還“冷場”了。在這節課中,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和及時引導做得不夠,沒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展開教學。通過這次教研活動,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1、以學生為主體。學習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我在課堂上過分注重已備好的教案而忽視了學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二年級的學生年紀尚小,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這就需要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巧妙的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這一堂課中,我采用的還是比較傳統的“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盡力把學生的回答引到自己預先設計好的教案上來,在語言的表述上也沒有適應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也會受到影響。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特點,同一年齡的學生也都有不同的特點,只有把握住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能力,教學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效果。作為教師,心中要有明確的學生,知道他們已有的水平,才能明確所發出的指令是否是學生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