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擔》第二課時說課稿
2、出示“井岡山上生產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糧。”
問:“抽出”什么意思?(即挑選的意思)
如果你是紅軍的領導你會抽出哪些人去?(身強力壯、力氣大)為什么?
3、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句子:
“井岡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難走。”
(師講解來回一百多里的距離,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來確定,大概是來回太倉的距離)
問:“山高路陡”和“山高路遠”意思一樣嗎?突出一個“陡”字。
用簡筆畫表示出“陡”的意思。
問:你們爬過山嗎?感覺怎樣?你們空身爬山都覺得累,那再挑上一擔糧食,走那么遠的路又會怎么樣呢?(很辛苦)
(不僅如此,在這里還可以聯系第一自然段中當時形勢,提一下不僅是距離遙遠,地勢條件差,而且還面臨著敵人攻擊的危險。)
在這個基礎上指導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充分體會這個路途的艱難。
第二自然段的重點、難點是讓學生體會挑糧食路途艱難。通過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體會去挑糧食的一定是身強力壯的人,這是因為路途艱辛。這樣學生已經體會到了挑糧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著再聯系他們平時爬山時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擔上糧食就更艱難了。通過引導學生主動思維,情感體驗使這個難點很好的解決了。
這么艱難的事情,為什么大家都爭著去做呢?
從這里學生就能體會出紅軍戰士不怕苦難大無畏的精神,這個就是紅軍的精神。指導朗讀,把戰士們爭著去挑糧的那種感覺讀出來,進一步體會戰士們的精神。
(二)、第三自然段解讀
1、(出示圖片)這就是當年紅軍戰士們挑糧的情景。
問:大家看誰走在最前面?(朱德)
看著這幅圖片你能在課文中找到用來描述的句子嗎?
出示句子: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滿滿的一擔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讓小朋友看看朱德的裝扮與其他戰士們有沒有不一樣?并體會“滿滿”這個詞語說明了什么?
(這個時候教師可以適當介紹一下當時朱德同志的年齡,以及當時的職務是紅軍的軍長,初步感知朱德與大家的不同之處。)
2、朱德爺爺當時已經40多歲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戰士們?(一道),而且穿戴和戰士們?(一樣),挑的糧食也跟戰士們?(一樣,滿滿的)。這些都說明了什么?要求學生說出朱德同志也跟戰士們一道去挑糧,他是把自己也當作一名普通的紅軍戰士。(在這個基礎上指導朗讀)
小朋友看到朱德爺爺這么辛苦覺得心疼嗎?戰士們也是和大家一樣。
設計說話練習:如果你是紅軍戰士,你會怎么勸朱德?聽聽朱德會怎么回答?
(勸說的時候可以適當點撥,點撥小朋友結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勢條件說說路途的艱辛以及險惡。并且結合上一句“戰士們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么辦?”來說。)
之后出示這句話:戰士們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么辦?
指導朗讀,體會其中戰士們對朱德的關心。
(可是朱德同志卻不聽大家的勸說,他依然要去挑糧)
3、出示扁擔圖
看,這就是朱德挑糧食用扁擔。仔細看看,你發現了什么?(朱德記)
(1)理解“記”是記號的意思。
(2)朱德同志為什么在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