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小板凳》教案
師( ) 作( ) 品( ) 泥( )
卻( ) 驚( ) 孝( ) 改( )
2、讀一讀:
板凳,孝心,教室,雖然,改變,品行,平坦,驚奇,作品,泥土,作用,驚天動地,大有作為,不以為然,身強力壯
3、自由選擇上面的詞語說話。
二、指導寫字
看誰寫得正確、端正、整潔。指導學生先觀察字在虛宮格中的位置,先觀察后寫字。
師:左窄右寬,最后一筆為懸針豎。
泥:左窄右寬,注意最后一筆應該是豎彎勾。
驚:左窄右寬,注意“忄”的筆順是點、點、豎。第二個點稍高一些。
改:左邊“己”的末筆變成了豎提。卻:認識“卩”。“卻”,左高右低。最后一筆橫折勾的橫在上一線上。
孝:注意第三、四筆要寫得長一些。
寫完后在小組內看一看,比一比。然后把不滿意的字再練一練。
三、鞏固字詞
1、開火車讀字詞。
2、認識多音字“教”。
3、找朋友,組字寫下來。
氵 卩 王 忄 亻 艸
尼 見 京 分 乍 去
4、 選字填空。
作 做
①爸爸的工( )很辛苦。
②這件事情他( )得不太好。
③我的妹妹在認真地( )( )業。
④這是我的( )品。
5、寫一寫
作用,老師,改正,驚奇,泥土,品行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編一編,演一演
三個小板凳會對同學和老師說些什么呢?
六、布置作業
1、認讀生字,口頭組詞語。
2、朗讀課文。
教學反思:
安豐梅:
在學習第三個小板凳這一課時,我主要通過讓學生一讀帶讀,讓學生從讀中領悟,先讓學生在讀中對課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課文的主要意思,讓他們說一說自己還有那一些不理解的,老師幫助他們解決那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通過讓學生自己說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他們在不緊張的環境中輕松學習。這樣學生對課文理解就更深了。
劉桂紅:
在教學本課課文時,我按“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方法,首先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整體感知課文,聽聽課文錄音,想想“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怎樣的孩子”,通過看課文動畫、聽課文錄音、通過各種形式反復朗讀課文讓學生去體悟。
王賀:
在學習課文重點段落時,重點指導學生朗讀老師和愛因斯坦的對話,抓住“生氣、小聲”等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注意讀出不同的語氣,再抓住“老師開始為什么生氣,后來為什么很感動?”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回答,在討論中感悟理解課文。
白秀麗: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采用邊讀邊思的方法來讀文,再嘗試采用討論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在討論中不急于求成,不以唯一的答案去衡量學生要求學生,而且在這一過程中多給學生一些鼓勵與贊賞,這樣調動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在學習完課文后,有些學生還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有的學生認為愛因斯坦是個很勇敢的小孩,他敢于面對現實,敢于承認自己還做了兩個更不象樣的小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