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發現》教學設計
課后記 因為要對全區開一節隨文識字的研討課,所以選擇了課文《有趣的發現》,第一,覺得這篇課文的生字詞都是以詞語的形式出現,比較好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出示詞語,符合隨文識字的教學模式,第二,這篇課文蘊含的道理只要學生讀懂了文章就比較容易感悟。為了能使教學效果更好一些,所以,我在三個班級都上了這節課,上完以后真是感悟很多,特別是學生的特點真的不同,教師對學生的預設在課堂教學中真的很重要!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生物學者達爾文對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的昆蟲的觀察,發現只有適應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發現中滲透科學思想的教育。為了符合隨文識字的要求,我在課文的導入部分采用了談話的形式,讓學生談一談對達爾文的認識,這樣很快就進入課文第一小節的學習,因為第一小結就是對達爾文的一個介紹。在談話的過程中,三個班的孩子表現得就不一樣,四班活躍,了解不少相關知識;二班簡單,只說一個詞語,例如“科學家”就沒有了,六班的孩子預習過課文,基本就用書上的詞語來回答。所以,后來出示的第一小節學習很輕松,學生很快就從“一百多年前” “英國”“著名”“科學家”等詞語中找到相關信息,并解決了這一段生字的認讀難題。 接著便讓孩子自讀課文,拋出一個疑問引導孩子到文中去找“達爾文在哪里,有了這個有趣的發現,這個發現是什么呢?”很快孩子就找到了地點,于是就進入第二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這個現象的奇怪之處時,四班的一個哈孩子很快就準確的說出來,幾乎沒費什么周折就進入了詞句訓練“達爾文看到島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卻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而在二班和六班上的時候,需要老師的引導,“我們平時看到的昆蟲包括什么樣的呀?”孩子才反應過來,而這樣的問題都是需要老師在課堂上隨即提出來的。 在教學第三段時,我問學生“你覺得達爾文找到答案容易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六班的孩子很快找出了“許多”“反復”“終于”,但其他兩個班的孩子也需要老師的點播。 差異性最大的是在理解有趣的發現是什么的過程時,孩子都能讀明白意思。但在二班上的時候,有孩子就提出了質疑“老師,那些翅膀小的昆蟲也不一定都被吹到海里去,他們有的也躲在洞里,或者躲在樹葉下呀?”“還有,沒翅膀的昆蟲可能也被吹到海里去.” 這個問題,我是沒有預設到的,在四班上課時也沒有遇到的。但孩子問得很合理,于是,我就讓他們仔細讀書,從文中我去找答案,但由于孩子們都很執著,覺得自己的疑問很有價值,死抓著不放,就不能好好去想答案了,最后只能由我來告訴他們“經常” “不大可能”“逐漸”這些詞的妙用。后來在六班上的時候,我就有意識的引導他們注意這些詞語,并做好了詞語卡片,準備應付孩子的突然襲擊。結果孩子們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快就說出了原因,沒有在這里過多糾結。反而到了揭示文章中的道理時卡了殼,說不出“適者生存”的意思,我想這可能是因為孩子讀的書不夠多吧!相反這里四班和二班的孩子都說出來了。 總之,這節課除了讓我更清晰地認識了隨文識字的教學模式,更讓我感受到,教師是否能準把握學生的學情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