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搬家》課堂實錄(第二課時)(A版)
執教 岳陽樓區教育局教研室 吳 群評析 岳陽樓區站東小學 王海燕
一、扣住“始終”,從“終”出發,了解蝸牛最終沒有搬家。
師:昨天,我們初步學習了《蝸牛搬家》。蝸牛搬家這個故事,大家喜歡嗎?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故事,請看大屏幕。(學生看視頻聽課文朗讀)
師:(播放中課件出現故障,視頻不能播放。)對不起,課件出現了問題。有誰記得剛才這個故事講到哪里來了?
生:燕子幫蝸牛搬家。
師:你聽得真認真!現在課件出問題了,誰來幫吳老師?幫忙把這個故事講下去?(學生感到困難,沒人舉手)不要緊,簡單地講一講,老師和你們一起來講好不好?
(師生合作一起說。)
師:(對一生)我聽你說得挺好的,你來接著說給大家聽,好嗎?
(一個學生接著把故事說完)
師:你真棒,比剛才電腦里講得還好!
評:課堂上的偶發事件,往往是難以預測,也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教師最感棘手的,但處理得當,同樣也可以成為教學資源。課堂上的吳老師游刃有余,從“聽”轉到“說”,從“燕子幫蝸牛”到“學生幫老師”,一切自然貼切……真可以說是“精彩來自生成”。
師:故事的題目是“蝸牛搬家”,故事的最后,蝸牛搬家了嗎?
生:沒有。
師:課文里面是怎么說的?哪一句話告訴我們蝸牛最后并沒有搬家?
生:蝸牛的家始終沒有搬。
板書:始終沒有搬
師:“始終”這個詞能理解嗎?
生:一直。
師:“始終沒有搬”就是一直沒有搬,我們知道“始”指開始,“終”是指什么?
生:一直到最后沒有搬。
師:對,這句話合起來是這個意思。單說“終”,就是——
生:最后。
師:“始”是開始,“終”是最后、結束。從開始到最后都沒有搬成家。那么,開始的時候蝸牛是怎么想的呢?大家看課文的1到3自然段。
評:“始終”——這一個在文本中本不大起眼的詞語,被吳老師獨具慧眼地挖掘出來,在幫助學生理解詞義,滲透學生理解詞義的方法的同時,建構起組織本課教學的基本框架。看似隨意,實見匠心。
二、回到“始”字,了解蝸牛想搬家的原因。
師:請大家自己讀一讀1到3自然段,想一想:蝸牛開始到底是怎么想的?
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來說說蝸牛開始是怎么想的?(師指板書中的“始”字)
生:它想搬到一個小山丘去住。
師:對,那它原來住在哪里呢?
生:石縫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