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搬家》課堂實錄(第二課時)(A版)
師:嗯,小蝸牛后悔啦。
生:我想對燕子說,你好心來給我幫忙,我應該搬家。
生:我想對它們三個說,我還是想搬家,你們再來幫我好不好?
師:太好了!蝸牛想改變自己了!這樣的蝸牛小朋友喜歡嗎?
生:喜歡!
師:最后老師有一句話要送給蝸牛,送給大家,我們一齊來讀。
課件出示:
今天盡你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明天也許就能做得更好。
———牛頓
學生齊讀。
師:這句話的意思能理解嗎?如果不太懂,課后再想想,或者請教別人,好嗎?
生:好。
下課。
總評:
看,一次“學案”到“學堂”的演繹
“質樸簡約、一氣呵成”,全無粉飾雕琢的作秀之態,這就是吳老師的課堂,“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促發展”,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從“學案”到“學堂”的演繹!
教者根據對文本的解讀、學情的了解,從學生“如何學”的角度設計出來的課時方案,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適時地將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呈現”出來!
其一,教者打破文本“由因到果”的敘述順序,以“尋果索因”作為課堂中軸線,帶領學生感悟學習,真所謂“去繁就簡三秋樹”,簡潔明了!接著,教師從對“因”與“果”的了解中,找到質疑空間,讓學生自己提出了進一步的探究主題——“它開始已經打定主意了要搬家,可到最后怎么還是沒有搬呢?”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需求”,水到渠成!
其二,教學預設中,吳老師充分考慮了低年級語文教學的特點,考慮了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始終沒搬、打定主意、猶豫、張望嘆息”為立足點,品味蝸牛先“信心十足”,進而“猶豫不決”,最后“望洋興嘆”的心理歷程。集中而有力!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蘊涵著教者對低年級語文教學特點的準確把握。
我們都知道沒有一堂課是可以完全預設的,除非教者毫不顧及學者的學習體驗,只把“學堂”當作“學案”的復制品。而吳老師呢?她“審時度勢”“以學促教”,使學堂成為學案得以“發展”和“完善”的實踐場所。
1、善于調整,少了刻板,多了“靈動”。開課伊始,“意外”出現!課文朗讀中斷!怎么辦?教者從容不迫,說道:“對不起,課件出現了問題。剛才這個故事講到哪里來了?誰來幫幫吳老師,把這個故事講下去?”妙!一次“課堂意外”倒“無意間”營造了一個檢驗學生聽的質量,師生合作進而一生獨立訴說故事情節的機會。課堂因此而更顯示出動態美!
2、善于傾聽,少了說教,多了“關懷”。為什么純粹的“媒體遠程教育”并不能完全代替“師生對面的近距離教學”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學生是“人”,他們即時即刻的表現,需要及時得到來自教師的“人文關懷”。為突破教學難點,吳老師循學生所好,鼓勵學生而且自己也認真地傾聽,其自主選讀的“蝸牛為沒搬成家而找的三個借口”,并發揮課堂上的合作效益,通過自評、生評、師評全方位地評述學生的朗讀效果!“讀得很好,你為什么要這樣讀?”、“為什么你要把‘我’字突出來?”“說教”沒有了,就在這看似“即興式”的點撥下,學生頭腦中那只“輕言放棄,害怕困難,不敢嘗試”的蝸牛形象逐漸凸顯,呼之欲出!同時,教者還不失時機地“捕捉”聽來的信息,不斷出現新的“生成”,隨機地強化大聲朗讀的習慣、彰顯學習的“榜樣”提示先說優點再說缺點的評價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