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搬家》課堂實錄(第二課時)(A版)
師:對,決定了,下定了決心。(指板書)開始打定了主意,最后卻始終沒有搬(指板書),看到這,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它已經打定主意了要搬,那到最后怎么還是沒有搬呢?
生:小山丘那兒那么美,為什么蝸牛又不搬家了呢?
評:“會問的孩子才會學!”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敢不敢提問”和“會不會提問”是同等重要的!此處,教者又巧妙地與上文所扣的“始終”一詞聯系起來,有意識地將“矛盾”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問題從學生嘴中脫口而出!這樣,既縮小了“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坡度,又明確了下一步的學習目標!
師:是啊,為什么?那是為什么呢?
師:現在我們看課文的4到6自然段,到課文中找理由。自由讀讀課文,看誰能找出答案來。
三、抓住蝸牛說的三句話,體會蝸牛害怕困難,所以“始終沒有搬家”。
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讀完了嗎?找到答案沒有?
生:找到了!
師:真的找到了?找準了?你是不是像蝸牛一樣打定主意了?(生笑,點頭)
生:蝸牛怕太陽曬,又有些猶豫了。
生:蝸牛說風沙太大,怕下雨。
師:(板書“猶豫”)開始是打定主意搬,現在又猶豫了,能不能告訴我“猶豫”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想搬過去
師:那“打定主意”和“猶豫”的意思?
生:相反。
師:那么,“猶豫”就是--
生:打不定主意。
評:“詞語理解”是低年級的一個教學重點!但本堂課中,教者沒有將其設置為一個孤立的教學點,而是將“詞語理解”和“文章感悟”結合起來,使其成為整個教學網絡中的一個“點”,并將它們連成一條“線”。此環節,就是又一次把重點詞語“猶豫”作為教學的切入點,結合前文中的“打定主意”來理解猶豫,既對前面的學習內容進行了回顧,又為后面的學習作了鋪墊。
師:什么原因讓蝸牛打不定主意了?猶豫了幾次?
生:第一次是太陽太大怕把它曬壞,第二次是因為滿天風沙,怕打在它身上會死掉,最后一次是下雨地滑怕爬不上小山的斜坡。
師:小朋友們真會讀書,一下子就找到了蝸牛說的三句話,老師把它寫到一塊了,大家來讀讀。
(出示課件:
今天太熱了,我行動又慢,強烈的陽光會把我曬壞的!
我這細皮嫩肉,可禁不住這風沙吹打。
下雨地滑,小山丘的斜坡,無論如何我是爬不上去的。)
學生自由讀。
師:我來看看我們班哪個小朋友朗讀水平最高,誰來讀一讀?你愿意讀哪一句就讀哪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