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電鈴響叮當教學設計
電鈴響叮當教學設計(同課異構)教學內容
河北人民出版社《科學》 六年級上冊第53~55頁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電鈴響叮當”這課,從學校中常見的電鈴這一典型的能量轉化裝置入手。指導學生提出有關電磁鐵的問題,然后圍繞著制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的磁力,用電磁鐵幾方面,共設計了三個活動。活動1“制作電磁鐵”,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電磁鐵是一種將電能轉化成磁能的裝置。活動2“研究電磁鐵磁力的大小”是一個從猜想、預測設計實驗到實驗驗證、得出結論比較完整的探究過程,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猜想預測能力、觀察實驗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活動3“電磁鐵的用途”設計了兩方面的內容,通過電磁鐵在生產和生活中的用途,體現科學與生活、技術的聯系;通過“科學在線”介紹了電鈴的工作原理,回答了學生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六年級屬于小學高年級階段,培養他們觀察和動手操作能,將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發現電能產生磁。
2、能按照指導制作電磁鐵。
3、能分析出電磁鐵是怎樣進行能量轉化的。
4、能分析出影響電磁力大小的各種因素,并能設計實驗證實自己的分析結果。
5、能通過討論發現本組制作的電磁鐵的磁力與其他組不同的原因。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探究電磁鐵磁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設計研究電磁鐵的實驗方案。
教具準備
粗鐵釘、漆包線(80厘米~100厘米)、電池、電池盒、導線、開關、小鐵釘或曲別針、電鈴實物、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每天聽著上課鈴聲快步走進教室學習,聽著下課鈴聲輕松走出教室活動。那電鈴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原來在電鈴的內部,有一個將漆包線纏繞在鐵心上的裝置,它就是電磁鐵。利用實物讓學生觀察說明電磁鐵由磁芯和線圈兩部分組成。)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第十二課《電鈴響叮當》。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學校生活中這一常見的電鈴入手,提出電鈴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問題,通過實物來解釋由磁芯和線圈兩部分組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新課探究
活動一、制作電磁鐵
1、問題引出新知:電磁鐵是怎樣制成的,又是怎樣工作的呢?
2、出示材料,并介紹說明。
3、學習制作方法并觀察實驗現象 (看書上圖)
(1)、將漆包線順著一個方向繞在釘子上。
(2)、用砂紙除去漆包線兩頭的漆皮,接通電源。用鐵釘的一端接近小鐵釘或曲別針。
(3)|觀察有什么現象,切斷電源又有什么現象。
3、討論交流:實驗中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電磁鐵有什么性質?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么?
4、指導學生及時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電磁鐵,觀察實驗現象,通過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出實驗結論、匯報實驗結果,從而知道:電磁鐵通電后產生磁,斷電后磁消失,電磁鐵是一種將電能轉化為磁能的裝置。發現電磁鐵吸起鐵釘的個數是不同的,進而引導學生,提出為什么電磁鐵磁力的大小不同的問題。同時培養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歸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