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第三單元 食 物
(3)分組實驗:用清水加熱雞(豬)肉
a.操作指導:
放在水中煮。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裝置,練習使用酒精燈。(將石棉網放在支架上部—燒杯里倒入 水,置于支架的石棉網上—打開酒精燈燈帽—點燃酒精燈—置于支架下部—用外焰加熱—使用完畢,用燈帽滅火)
b.實驗要求:注意安全;注意觀察和記錄。
c.分組實驗,教師巡回隨機指導
(4)匯報:將觀察到的現象盡量用語言描述出來。
(5)討論:燒熟的雞肉與生的雞肉有什么不同?生的雞肉為什么不適合直接食用?
三、小結:
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在加熱后會發生變化,變得容易被人體消化和吸收,而且熟的食物比較松軟,也容易被消化。但是食物在這樣的加工過程中,營養會有一些損失。生的食物會保留自身的營養成分,特別是維生素不會被破壞。所以采用生食的方法能夠減少營養的損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5、面包發霉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面包的變質發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和條件。
通過對霉菌的培養可以進行霉菌生活條件的研究活動。
過程與方法
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假設,并設計實驗研究霉菌的生長與環境的關系。
堅持記錄霉菌的生長情況,分析、整理自己記錄的數據。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霉菌的觀察,拓寬觀察周圍世界的視野,保護并發展對事物的好奇心。
在對霉菌生長的實驗活動中,鍛煉長周期實驗觀察的意志品質。
【教學重點】
觀察發霉的面包,了解霉菌;探究面包發霉的條件。
【教學難點】
觀察霉菌的生長情況。
【教學準備】
為每組學生準備:
放大鏡,載玻片,有條件的學校準備顯微鏡;
發霉的面包(裝在密封好的口袋中),干面包四小塊、滴管、水、塑料袋、實驗記錄單(參見教科書第53頁)。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我們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變化。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與哪些條件有關呢?
二、探究過程
1、觀察發霉的面包
(1)分組觀察老師提供的面包,說說你的發現?
面包發霉了!(揭示課題)
(2)怎樣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樣子?用放大鏡把面包發生的變化記錄下來。
學生討論,小組嘗試。師引導學生用牙簽取一些面包上的霉菌放在載玻片,用放大鏡進行觀察。
有條件的話引導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正確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指導——一提(提鏡筒) 二轉(轉換器)三調光 四載(標本置載物臺) 五降(降鏡筒)六反向(升鏡筒)
(3)匯報交流:投影儀展示各組記錄單,學生代表用語言來描述你看到的霉菌的樣子。
2、面包發霉的條件
(1)討論:面包上怎么會長出霉菌?面包發霉與哪些因素有關?觀察活動中得到的哪些信息能夠幫助我們進行分析?還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組探討,作出推測
(3)全班交流:霉菌長在面包上,而離面包最近的塑料袋上并沒有霉菌生長,這可能說明霉菌的生長需要面包提供養分;面包如果是放在了溫暖的地方發的霉,這說明霉菌的生長與溫度的高低有關;發霉的面包還是軟軟的,有一些水分,這說明霉菌的生長需要水分……
3、哪一塊面包上的霉菌生長得快
(1)過渡:剛才的討論只是我們的一種猜想,霉菌的生長還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請各組根據老師為你們提供的材料,你能設計一個實驗證明霉菌的生長與溫度的關系?你能設計實驗證明霉菌的生長與水的多少有關?霉菌的生長還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你還能用實驗來證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