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教學內容:
教育科學出版社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溶解”單元第三課《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教材分析:
《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一課,讓學生制造幾種液體與水的混合物,觀察這幾種液體能否溶解在水中。第一個是它們在水中是漂浮還是下沉?第二個問題是它們在水中是怎樣擴散的?學生可以清晰的發現它們在水中緩慢擴散的過程,這可以使他們聯想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擴散過程,并與之進行比較。第三個問題是攪拌之后,它們溶解了嗎?這一課選用一些學生生活、學習中非常熟悉的幾種液體讓學生觀察、比較它們在水里的溶解情況,發現有些液體可溶于水,而有些液體不溶于水。在充分電動學生大量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溶解概念。
學生分析:
學生經歷了三年級下半學期《混合》單元和《溶解》單元的前2課活動以及平時的生活經驗,對溶解已經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四年級的學生此時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通過三年級科學課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有對現象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已能簡單地制定計劃、實驗設計和手腦并用的實踐能力,認識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收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特別是通過觀察與實驗獲取證據)的能力,理解收集、處理信息的技術對科學探究的意義;能對一些現象進行科學解釋和對他人的研究評價的能力;能具有表達和交流的能力,認識表達和交流對科學發展的意義。學生初步形成分析的能力和綜合的能力。
教學目標:
1、一些液體能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體則不能。
2、觀察和描述一些液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3、認識到細致、客觀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
4、意識到溶解在人們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進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學難點:
觀察和描述一些液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教具準備:
醋、酒精、食用油、洗發液、膠水、兩個透明杯、一個攪拌棒、三個試管、滴管、小勺、試管架、液體之間的溶解記錄表。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了解學生的預備經驗,引入本課探究的主題
1、復習學生舊知,試舉一例,物質是怎樣溶解在水里的?
2、我們知道有些固體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穩定的溶液。那么液體是否也能像食鹽和高錳酸鉀那樣溶解在水中呢?談談你們的經驗。
3、“那么液體之間是怎樣溶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
二、觀察膠水和洗發液是怎樣溶解的
1.教師引入: 我們先來看看膠水和洗發液。
2.教師提問:你打算怎樣做?
3.組織分組實驗:取一小勺膠水或洗發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燒杯中。(實驗前一定要明確觀察目的。)
4.引導學生觀察:它們在水中是漂浮的還是下沉的。它們在水中是怎樣擴散的?輕輕攪拌后有什么現象?攪拌后膠水或洗發液在水中溶解了嗎?
5.交流:與食鹽和高錳酸鉀相比,膠水或洗發液的溶解有什么特點?(注重描述)
6.整理膠水或洗發液在水中的溶解過程記錄在記錄單上。
三、觀察醋、酒精和食用油是怎樣溶解的
1.組織觀察:醋、酒精、食用油三種物質。
2.預測:醋、酒精、食用油三種液體在水中會怎么樣?
3.組織實驗:在三個試管中各盛約15毫升的水,分別往試管中加入1-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充分振蕩后靜置觀察。(教師要做好演示實驗,觀察要做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