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加快溶解(精選8篇)
怎樣加快溶解 篇1
教材簡析:本冊第 6、7、8、9、10課構成了教材“水”的教學單元。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水能溶解別的物體的性質之后,進一步指導學生研究從而使學生知道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學方法:根據本課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采用三學式教學結構:共學--導學--自學,并按照“假設--實驗--結論”的思路來講,可分為三部分:
㈠.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討論:要使一定量的高錳酸鉀或食鹽,在一定量的水里盡快溶解,應該怎么辦?
㈡.指導學生通過實驗對提出的假設進行驗證。
㈢.指導學生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3.初步學會對比實驗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對比實驗使學生知道攪拌、用熱水、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
教具準備:分組實驗材料──燒杯(每組2個)、筷子、熱水、高錳酸鉀、大粒鹽、食鹽、小勺。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1.講述:上節課,我們學習和掌握了水能溶解物體的性質,知道了什么是溶解,什么是不能溶解,哪些物體可溶解,哪些物體不能溶解。
2.提問:什么是溶解?說出三種能溶解在水中的物體。
3.復述:像食鹽、高錳酸鉀在水中哪樣,能分成極小極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溶解。(如:食鹽、白糖、高錳酸鉀等)
4.講述:要想使一定量的高錳酸鉀或食鹽在一定量的水中盡快的溶解,應該怎么辦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㈠、指導學生認識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初步了解對比實驗的方法
1.講述:首先讓我們來做個實驗,怎樣來做這個實驗呢? 下面我們一起打開書22頁,哪位同學將課文實驗一內容讀一遍。
2.投影顯示實驗方法要求并講解:在兩個燒杯中倒入同樣多的,冷熱相同的水,并同時各放入數量基本相同的高錳酸鉀,其中一個杯子靜止不動,另一個杯子的水用筷子不停地攪拌,觀察比較,哪杯水中的高錳酸鉀溶解的快呢?
下面同學們按照上述方法來做這個實驗。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并指導
4.提問:⑴.以上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說明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⑵.實驗中,哪幾個條件相同? (水量、水溫、高錳酸鉀的數量及顆粒大小放入的時間相同)
⑶.哪個條件不同? (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
⑷.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實驗呢?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只有一個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才能夠準確地比較出哪種方法使物體溶解的快)
5.教師小結:通過實驗一,我們知道了攪拌可以加快物體的溶解,并且我們還學到了一種對比實驗的方法,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
6.填寫課文22頁填空:(在圖中的方框內畫ˇ)
㈡、指導學生認識用熱水可以加快溶解,進一步了解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
1.講述:我們在看一下書23頁的實驗二,溶解的快慢與水的冷熱有沒有關系,有什么關系,我們應該怎樣來實驗? 在實驗中,應該讓哪幾個條件相同,哪幾個條件不同?
下面各組同學討論一下。
2.提問:在實驗中必須保證哪幾個條件相同:水量.鹽的數量及顆粒大小,放入的時間,攪拌情況。哪幾個條件不同: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熱水。
3.講述: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在實驗中必須保證哪幾個條件相同,哪幾個條件不同。哪么,我們這樣來設計這個實驗看行不行呢?
4:投影顯示實驗方法: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倒入同樣多的冷水和熱水,并在兩杯水中同時放入一粒大小基本相同的粒鹽,將兩杯水都攪拌或都不攪拌,觀察比較一下,哪杯水中的鹽粒溶解的快。(要求:找一名同學讀一遍后教師講解)
5.講述:這個實驗由老師來做,大家注意觀察,是用冷水溶解的快,還是用熱水溶解的快。
6.教師投影顯示實驗過程:
7.提問:在剛才實驗的過程中,溶解的速度一樣嗎?哪個快呢?
8.匯報實驗結果:不一樣,用熱水的比用冷水的溶解的快。
9.提問:為什么用熱水溶解的快呢?
10.因熱水能加快溶解。
11.教師小結:通過剛才所做的實驗證明,用熱水也可以加快溶解。
怎樣加快溶解 篇2
教材簡析:本冊第 6、7、8、9、10課構成了教材“水”的教學單元。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水能溶解別的物體的性質之后,進一步指導學生研究從而使學生知道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學方法:根據本課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采用三學式教學結構:共學--導學--自學,并按照“假設--實驗--結論”的思路來講,可分為三部分:
㈠.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討論:要使一定量的高錳酸鉀或食鹽,在一定量的水里盡快溶解,應該怎么辦?
㈡.指導學生通過實驗對提出的假設進行驗證。
㈢.指導學生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3.初步學會對比實驗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對比實驗使學生知道攪拌、用熱水、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
教具準備:分組實驗材料──燒杯(每組2個)、筷子、熱水、高錳酸鉀、大粒鹽、食鹽、小勺。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1.講述:上節課,我們學習和掌握了水能溶解物體的性質,知道了什么是溶解,什么是不能溶解,哪些物體可溶解,哪些物體不能溶解。
2.提問:什么是溶解?說出三種能溶解在水中的物體。
3.復述:像食鹽、高錳酸鉀在水中哪樣,能分成極小極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溶解。(如:食鹽、白糖、高錳酸鉀等)
4.講述:要想使一定量的高錳酸鉀或食鹽在一定量的水中盡快的溶解,應該怎么辦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㈠、指導學生認識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初步了解對比實驗的方法
1.講述:首先讓我們來做個實驗,怎樣來做這個實驗呢? 下面我們一起打開書22頁,哪位同學將課文實驗一內容讀一遍。
2.投影顯示實驗方法要求并講解:在兩個燒杯中倒入同樣多的,冷熱相同的水,并同時各放入數量基本相同的高錳酸鉀,其中一個杯子靜止不動,另一個杯子的水用筷子不停地攪拌,觀察比較,哪杯水中的高錳酸鉀溶解的快呢?
下面同學們按照上述方法來做這個實驗。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并指導
4.提問:⑴.以上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說明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⑵.實驗中,哪幾個條件相同? (水量、水溫、高錳酸鉀的數量及顆粒大小放入的時間相同)
⑶.哪個條件不同? (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
⑷.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實驗呢?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只有一個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才能夠準確地比較出哪種方法使物體溶解的快)
5.教師小結:通過實驗一,我們知道了攪拌可以加快物體的溶解,并且我們還學到了一種對比實驗的方法,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
6.填寫課文22頁填空:(在圖中的方框內畫ˇ)
㈡、指導學生認識用熱水可以加快溶解,進一步了解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
1.講述:我們在看一下書23頁的實驗二,溶解的快慢與水的冷熱有沒有關系,有什么關系,我們應該怎樣來實驗? 在實驗中,應該讓哪幾個條件相同,哪幾個條件不同?
下面各組同學討論一下。
2.提問:在實驗中必須保證哪幾個條件相同:水量.鹽的數量及顆粒大小,放入的時間,攪拌情況。哪幾個條件不同: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熱水。
3.講述: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在實驗中必須保證哪幾個條件相同,哪幾個條件不同。哪么,我們這樣來設計這個實驗看行不行呢?
4:投影顯示實驗方法: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倒入同樣多的冷水和熱水,并在兩杯水中同時放入一粒大小基本相同的粒鹽,將兩杯水都攪拌或都不攪拌,觀察比較一下,哪杯水中的鹽粒溶解的快。(要求:找一名同學讀一遍后教師講解)
5.講述:這個實驗由老師來做,大家注意觀察,是用冷水溶解的快,還是用熱水溶解的快。
6.教師投影顯示實驗過程:
7.提問:在剛才實驗的過程中,溶解的速度一樣嗎?哪個快呢?
8.匯報實驗結果:不一樣,用熱水的比用冷水的溶解的快。
9.提問:為什么用熱水溶解的快呢?
10.因熱水能加快溶解。
11.教師小結:通過剛才所做的實驗證明,用熱水也可以加快溶解。
12.填寫課文23頁填空:在圖中方框內填上快和慢。
㈢、指導學生認識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模仿著設計對比實驗 (自學)
1.講述:前面我們已經通過實驗證明攪拌,用熱水可以加快溶解,大家想一想,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加快溶解呢?
2.學生思考后回答問題: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
3.講述:這種辦法行不行呢,下面我們再做一組實驗,用什么方法呢,你自己設計一下你想怎么實驗,各小組討論一下。
4.各組討論實驗方法,怎樣實驗。
5.提問:你們組準備用哪種實驗方法?怎樣實驗?
6.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在兩杯同樣多、冷熱相同的水中,把要溶解的物體中的一粒研成粉末,一粒不研成粉末,同時放入兩個燒杯中,作為對比實驗,實驗中,要攪拌都攪拌或都不攪拌。
7.教師復述一遍實驗方法
8.分組實驗:教師巡視
9.提問:哪一組的實驗做好了?結果如何呢?
10.匯報實驗結果:研成粉末的溶解快。
11.教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自己設計了一種對比實驗的方法,知道把物體研成粉末也能夠加快溶解。
㈣、指導學生綜合認識加快溶解的方法
1.提問:通過實驗,我們已經知道了幾種加快溶解的方法?
2.學生回答問題,并將答案填寫在課文24頁中這個問題的填空上。(三種:攪拌、用熱水、把物體研成粉末)
3.提問:在日常的生活中,人們在哪方面應用了加快溶解的方法呢?
4.學生匯報:如:沖奶粉、用溫水溶解洗衣粉、將大粒鹽加工成面鹽。
5.講述:大家說的都很好,下面我們把實驗報告內容填好。
6.提問:這節課我們都學習了什么內容?
7.學生匯報:學習了攪拌、用熱水、把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8.教師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我們掌握了幾種加快溶解物體的方法,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就應當多想一想,注意觀察、思考,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怎樣加快溶解 篇3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1.復習:什么是溶解?說出三種能溶解在水中的物體。
2。演示實驗:在水溫不同的器皿中,同時放入高錳酸鉀,
3.討論:根據你自己的經驗說一說,要使一定量的高錳酸鉀或食
鹽在一定量的水中盡快溶解,應旗怎么辦?(把學生說的方法簡要地寫
在黑板的右邊。)
4.講述:剛才,同學們說了很多加快溶解的方法,這些方法行不
行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初步了解對比實驗的設計方
法
(1)講解:
要知道剛才說的這些方法行不行,可以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同學們說的
方法很多,我們可以一個一個地驗證,先來驗證攪拌是不是可以加快溶解。
這樣實驗:在兩個杯子中倒入同樣多的、冷熱相同的水,在兩杯水中同時各
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錳酸鉀,其中一個杯子的水放在桌上不動,另一個杯子的
水用筷子不停地攪拌。比較一下,哪杯水中的高錳酸鉀溶解得快。在做實驗時,
教師可以請兩名學生為助手,檢查水量,水溫,同時放下高錳酸鉀,并讓其中一
人攪拌,教師手持秒表計時間。
(2)觀察實驗
(3)討論
(4)教師小結:通過以上實驗,我們知道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通過以上實
驗,我們還學到了一種實驗方法,要驗證攪拌是不是能加快溶解,可以用兩個實
驗進行比較,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在比較時其他條件——水的多少、水的冷
熱、高錳酸鉀的數量及顆粒大小、放入水中的時間等都必須相同,只有這樣,才
能驗汪出攪拌是不是有加快溶解的作用。我們在驗證其他方法時,也應該這樣實
驗。教師出示投影片,進行填寫。
2,指導學生認識用熱水可以加快溶解,進一步了解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
(1)講述:剛才,有的同學還提出用熱水加快溶解,下面,我們來驗證這種
方法行不行。
(2)討論:要驗證用熱水是不是能加快溶解,應d詼怎樣實驗?在實驗中,必須
保證哪些條件相同,只讓哪個條件不同?先讓各小組討論,
然后每組推舉一人說出討論結果,說教師填寫。
(3)學生分組實驗。
(4)匯報實驗結果。教師再次出示投影片,請一組學生
(5)教師小結:通過以上實驗,我們知道用熱水可以加快溶解。
3.指導學生認識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模仿著設計對比實
驗,
(講述:通過實驗,我們已經驗證了攪拌,用熱水可以加快溶解。還有沒有別
的方法能加快溶解?同學們可以自己設計實驗,進行研究。
(2)討論:你們組準備驗證哪種方法?怎樣實驗?
(3)匯報討論結果,
(4)學生分組實驗。(啟發多數組驗證“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是否可以
加快溶解,個別組可以驗證他們自己提出的其他方法。)
(5)匯報實驗結果。
(6)教師小結:通過以上實驗, 我們知道把耍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
溶解。(此外,還要總結一下學生設計實驗的情況。)
4.指導學生綜合認識加快溶解的方法
(1)提問:通過實驗,我們已經知道了幾種加快溶解的方法?
(2)指導學生填寫課文中這個問題的結論。
(3)學生復述加快溶解的方法。
(4)比賽活動:比一比,哪個組的堿塊溶解得快?
首先要求各小組商討方法,制訂實驗操作步驟,確定主試人等。
然后教師計時進行比賽。布置作業
1,溶解與容器的大小有無關系。
2.不同物體溶解的速度是否有不同。
3,溶解會不會蛤人帶來什么害處?
附: 實驗報告單
實驗小組: 主試人: 助手:
┌──┬──────────┐
│課題│ │
├──┴─┬─┬──┬───┤
│實驗名稱│ │類型│ │
├────┼─┴──┴───┤
│使用儀器│ │
├────┴────────┤
│實驗步驟 │
├─────────────┤
│實驗結果(如不成功寫出原因)│
└─────────────┘
填寫人:
七、板書設計
怎樣加快溶解 篇4
課 題
10、怎樣加快溶解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1 月 18 日
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使學生知道通過攪拌、用熱水和把物質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2、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對比實驗的方法探究溶解快慢的條件。
3、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比較概括能力。
教學
準備
天平、燒杯、玻璃棒、小藥匙、水槽、熱水、冷水;高錳酸鉀、堿塊、冰糖、粗食鹽、細食鹽、明礬等預先包好,寫好名稱;研磨工具。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證實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2、讓學生自行驗證溶解的快慢與顆粒大小的關系。
3、學生自行設計水的冷熱與溶解快慢的實驗并完成實驗全過程。
4、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提問:什么叫溶解?哪些物質能溶解在水里?
2、討論:你有什么辦法加快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3、談話:同學們所想到的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不是正確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怎樣加快溶解,(板書課題)通過實驗來證實我們的想法。
(1)自學課文中介紹的方法。
(2)討論:實驗時,哪些條件是相同的?哪個條件是不同的?
(3)學生分組實驗。
(4)學生匯報。
(5)師生小結:我們剛才做了一次對比實驗。為了驗證攪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我們在兩只燒杯里倒入了同樣多的水,水的溫度也相同,放入的食鹽也同樣多,在其他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只有攪拌和不攪拌這一點不同。結果我們發現,在攪拌的這一杯中,食鹽的溶解加快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下結論:攪拌能加快溶解。
(1)教師任意抽取學生實驗桌上的一包粗食鹽與一包細食鹽,放在已調平的天平兩邊,表示這兩種食鹽的質量是相同的。
(2)談話:我給每組同學準備了同樣多的食鹽兩包,但它們顆粒的粗細不同,請同學們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實驗來得出溶解快慢與食鹽顆粒大小的關系。
(3)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4)小組匯報:實驗是怎樣設計的?觀察到什么不同變化?得出什么結論?
食鹽的顆粒越細,溶解得越快。
(5)討論:為什么要取一樣多的食鹽?
如果小組中出現使用冷熱不同或多少不同的水進行實驗,教師可用較為夸張的對比實驗,及時給予糾正。
(1)小組討論,填寫實驗假設,實驗并填寫實驗結論。
(2)小組匯報。
(3)小結:水溫高,食鹽溶解得快。
課后感受
通過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加快溶解的方法。
怎樣加快溶解 篇5
教材簡析:本冊第 6、7、8、9、10課構成了教材“水”的教學單元。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水能溶解別的物體的性質之后,進一步指導學生研究“怎樣加快溶解”從而使學生知道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學方法:根據本課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采用三學式教學結構:共學--導學--自學,并按照“假設--實驗--結論”的思路來講,可分為三部分:
㈠.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討論:要使一定量的高錳酸鉀或食鹽,在一定量的水里盡快溶解,應該怎么辦?
㈡.指導學生通過實驗對提出的假設進行驗證。
㈢.指導學生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3.初步學會對比實驗的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對比實驗使學生知道攪拌、用熱水、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
教具準備:分組實驗材料──燒杯(每組2個)、筷子、熱水、高錳酸鉀、大粒鹽、食鹽、小勺。
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1.講述:上節課,我們學習和掌握了水能溶解物體的性質,知道了什么是溶解,什么是不能溶解,哪些物體可溶解,哪些物體不能溶解。
2.提問:什么是溶解?說出三種能溶解在水中的物體。
3.復述:像食鹽、高錳酸鉀在水中哪樣,能分成極小極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粒,均勻地分散在水中,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溶解。(如:食鹽、白糖、高錳酸鉀等)
4.講述:要想使一定量的高錳酸鉀或食鹽在一定量的水中盡快的溶解,應該怎么辦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 “怎樣加快溶解”
學習新課:
㈠、指導學生認識攪拌可以加快溶解,初步了解對比實驗的方法
1.講述:首先讓我們來做個實驗,怎樣來做這個實驗呢? 下面我們一起打開書22頁,哪位同學將課文實驗一內容讀一遍。
2.投影顯示實驗方法要求并講解:在兩個燒杯中倒入同樣多的,冷熱相同的水,并同時各放入數量基本相同的高錳酸鉀,其中一個杯子靜止不動,另一個杯子的水用筷子不停地攪拌,觀察比較,哪杯水中的高錳酸鉀溶解的快呢?
下面同學們按照上述方法來做這個實驗。
3.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并指導
4.提問:⑴.以上實驗說明了什么呢? (說明攪拌可以加快溶解)
⑵.實驗中,哪幾個條件相同? (水量、水溫、高錳酸鉀的數量及顆粒大小放入的時間相同)
⑶.哪個條件不同? (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
⑷.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實驗呢? (在其他條件都相同,只有一個條件不同的情況下才能夠準確地比較出哪種方法使物體溶解的快)
5.教師小結:通過實驗一,我們知道了攪拌可以加快物體的溶解,并且我們還學到了一種對比實驗的方法,一個攪拌,一個不攪拌。
6.填寫課文22頁填空:(在圖中的方框內畫ˇ)
㈡、指導學生認識用熱水可以加快溶解,進一步了解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
1.講述:我們在看一下書23頁的實驗二,溶解的快慢與水的冷熱有沒有關系,有什么關系,我們應該怎樣來實驗? 在實驗中,應該讓哪幾個條件相同,哪幾個條件不同?
下面各組同學討論一下。
2.提問:在實驗中必須保證哪幾個條件相同:水量.鹽的數量及顆粒大小,放入的時間,攪拌情況。哪幾個條件不同: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熱水。
3.講述: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在實驗中必須保證哪幾個條件相同,哪幾個條件不同。哪么,我們這樣來設計這個實驗看行不行呢?
4:投影顯示實驗方法: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倒入同樣多的冷水和熱水,并在兩杯水中同時放入一粒大小基本相同的粒鹽,將兩杯水都攪拌或都不攪拌,觀察比較一下,哪杯水中的鹽粒溶解的快。(要求:找一名同學讀一遍后教師講解)
5.講述:這個實驗由老師來做,大家注意觀察,是用冷水溶解的快,還是用熱水溶解的快。
6.教師投影顯示實驗過程:
7.提問:在剛才實驗的過程中,溶解的速度一樣嗎?哪個快呢?
8.匯報實驗結果:不一樣,用熱水的比用冷水的溶解的快。
9.提問:為什么用熱水溶解的快呢?
10.因熱水能加快溶解。
11.教師小結:通過剛才所做的實驗證明,用熱水也可以加快溶解。
怎樣加快溶解 篇6
第二課時 怎樣加快溶解
教學目標
1. 知道物質的大小、水的溫度、攪拌能使物質加快溶解。
2. 能運用加快物質溶解的方法進行相關實驗。
3. 初步學習控制變量的實驗。
4. 能通過小組的形式對控制變量實驗進行設計。
5. 經歷對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過程。
教學重點:對加快肥皂溶解的探究。
教學難點:記錄糖塊溶解的時間。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實驗用:肥皂、筷子、玻璃杯、熱水和冷水、糖塊、食鹽、勺子、水盆等。
教學活動過程
1.引入
•復習:一個物體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提出問題:怎樣加快肥皂的溶解速度。
2.分析問題,提出假設
•學生討論交流:加快肥皂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形成假設:用攪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熱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將肥皂切成小塊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設計與指導
•選擇其中一種假設作為研究的問題。
•小組討論:怎樣利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交流。
•教師初步的指導:控制變量的教學。
4.學生實驗,得出結論。
5.運用控制變量的觀點進一步探究。
•自主選擇其余的一種假設進一步研究。
•小組設計實驗,用圖示或文字等方法記錄設計方案。
•小組實驗。
•得到結論。
•小組交流、教師總結評價(過程、方法、知識)
6.知識運用
•加快食鹽的溶解。
•加快糖塊的溶解。
•說說運用的方法及依據。
7.課外作業:嘗試溶解更多的物體、尋找更多的方法來加快物體的溶解。
怎樣加快溶解 篇7
【教學分析】本課通過學生的猜想和驗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嘗試用較嚴格意義上的對比實驗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精神。
【案例描述】
首先,由“怎樣使糖塊溶解得更快”問題引入,通過調取學生的生活經驗(“如何能更快的喝到一杯糖水,生活中你是怎么做的?”),提出“加快溶解的方式”的猜想。
學生做出猜想后(攪拌、粉碎、加熱),提醒學生思考“需要什么器材和材料來完成實驗?”“如何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對比出加快的效果?”。此時,我安排小組討論,并巡視了解討論的進展情況:發現只有少數組設計的探究方案有具體如何操作的想法。于是,趕緊把有思路的組的設計在全班分享,并由加以點撥“控制變量”對實驗探究過程的重要性。
實驗環節中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
個別組面對實驗器材束手無措。為什么前期做了充分準備還是不行?排除個別同學聽講不認真的原因,應該是大部分同學沒有明確探究目標和具體的操作方案,所以誰都不敢動手,生怕出錯;即使有個別蒙著頭操作的,也沒有注意對比實驗中需要控制的因素是什么。分析發現,孩子抽象思維能力(能有序地進行實驗操作)的提高,需要教師出示一些直觀的文字和圖像信息供其參考。
對于控制條件的細節操作容易忽略。比如,應當在兩個燒杯中同時加入等量同種可溶性固體(糖),卻出現了三種情況:一、加入了不同的可溶物;二、所加可溶物的量不同;三、未把兩份可溶物同時加入。對比實驗里控制相同的條件是個難點,除了在設計時應當強調外,實驗操作前最好也能出示文字或圖片啟發學生,實驗中的及時指導更是必不可少。如,“粉碎”可以解釋為等量顆粒較大和較小固體溶解快慢的對比,具體做法是“將一塊紅糖(易粘合,易粉碎)一分為二,大小相等”,以減小操作中的難度。
本節課從材料準備、實驗設計到分組實驗探究(共10個組,6人/組),共用了2課時,大多數組能自主完成和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探究任務。反思整個過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把抽象思維盡量用文字和圖片等直觀模型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對于提高教學效率十分有幫助。
怎樣加快溶解 篇8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自然(人教版)第六冊《怎樣加快溶解》說課設計長樂市鶴上中心小學 林曉芬一、教材分析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自然(人教版)第六冊第7課P22-24 關于《怎樣加快溶解》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水能溶解別的物體的性質后,進一步指導學生研究“怎樣加快溶解”。二、學生知識水平分析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分析,學生剛剛學習了水能溶解別的物體的知識,這是本課學習的主要知識基礎,但所掌握的科學知識比較淺顯,知識不成體系,自主探究的能力不強,很多方面需要教師指導;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喜歡動手但不能進行規范的實驗操作。根據學生的這些現狀,本課的組織教學過程教師的指導就顯得十分重要。三、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知識水平現狀,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分解成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三個部分:1、知識目標: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建立在學生知道水可以溶解別的物體知識的基礎上,關于溶解的知識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是他們生活中已有經歷過的事情,而且在學習本課知識之前學生剛剛學習了水能溶解別的物體的性質,對于同一種物質(如白糖)同樣在水中溶解,應該怎樣加快溶解,這就需要學生通過探究,即經歷“問題-猜測-設計實驗-實驗驗證”的科學認知過程,認識用攪拌、加熱和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的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通過探究活動知道當溶解的條件變了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2、能力目標:通過組織進行猜測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猜測是進行科學探究中的一個常用的方法;通過組織學生根據探究活動的條件要求,學習自行設計實驗來認知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掌握一種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對比實驗的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比較概括能力以及學生在今后學習其他的科學知識進行科學探究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3、情感目標:在探究活動過程中滲透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善于思索、與人合作團結協作的科學態度。從不同的實驗條件下產生不同的結果中感悟辨證唯物主義思想,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4、本課的教學重點:認知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方法。本課教學難點:引導學生找出不同的對比實驗條件并自行進行設計實驗方案。四、教學的策略針對以上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方法與過程的設計中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一)游戲激趣,導入新課學習采用游戲比賽“每組一粒粗鹽,放入水中,看哪組的粗鹽在水中先完全溶解了?”導入就如同在平靜的水面投進了一塊石頭,激起圈圈漣漪……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在學生動手實踐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做的基礎上引出問題,即:課題—“怎樣加快溶解”。我對這個游戲的設計考慮到實驗條件的影響,給每一小組的水杯中的水量大致一樣多,水溫相同,粗鹽也一樣大小,這樣,游戲結束的時間就相差不大。(二)順水推舟,打好實驗基礎接著教師提出新的任務:每一組給的粗鹽一樣多,放入同量同溫的水中,讓粗鹽完全溶解需要多少時間?這個過程只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猜測的結果,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驗(注意計時)驗證,實驗結束后再讓學生與原來的猜測結果進行對比,使學生明白猜測往往與結果有差別,這個實驗的計時是為下面進行加快溶解做準備的,不然學生并不清楚通過攪拌、加熱、把要溶解的物體研成粉末可以縮短溶解的時間,對“加快”的認識就顯得含糊不清。(三)因勢利導,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通過上面的實驗后,再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經驗說出如何加快溶解的方法,通過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引導明確通過“攪拌、用熱水(加熱)、把物體研成粉末”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然后再讓學生設計實驗的方案。(四)推波助瀾,組織學生交流總結當學生自主探究驗證后,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歸納提升。分三層:1、抽取學生的“實驗計劃記錄表”視頻展示。2、集體交流討論和評議,討論實驗方法是否合理?你有什么補充和建議?明確實驗是在哪些相同條件和某個不同條件下所產生的怎樣的結果。 3、引導學生歸納概括,知道什么是對比實驗,明白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五)水到渠成、回歸生活、拓展延伸1、比賽延伸:想辦法,比一比看哪一組能使方糖溶解最快?這一環節,既激發了兒童主動、自覺探索的愿望和熱情,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富有創新意識,又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整合重組、拓展延伸。2、課后作業:(生活小常識)--在奶粉中拌入糖后沖入熱水,可加快奶粉的溶解速度,這是為什么?請大家回去思考。體現學以致用的目的。(六)注意控制實驗條件 本課是實驗課,加快物體溶解的實驗條件是多個的,水量、水溫、溶解物的量、溶解物的顆粒大小、是否受到攪拌等,如不加以控制,就會因同時有幾個條件的變量而影響實驗的結果。在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探究活動的組織注意努力做到有序,按不同的實驗內容分別采用“扶”、“放”的方法進行實驗。“扶”學生探究驗證攪拌可以加快溶解,了解對比實驗的方法。“放”學生自主探究驗證“用熱水、把物體研成粉末”是否可以加快溶解,初步學會對比實驗的方法。這樣做的目的實際上就是在控制實驗的條件,放是必須的但卻是有條件的。五、貫穿教學設計中的理念1、以“人本主義”理念展開教學設計人本主義理念強調以人的價值的實現,情感體驗的滿足,精神的健康,創造力的激發為教學的宗旨。它重視個性的交往,師生間情感的交流,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本節課的設計正是基于這一理念來設計教學的五個環節。2、以“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理念設計學生的探索過程《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更是一種教育觀念。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在本課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實驗,主動參與討論研究實驗方法,在隨后的對比實驗中又放手讓學生去自行探究,使學生經歷實驗結論的產生過程、分析出實驗條件與結果的關系,從而滲透什么是科學探究的教育。正如一句諺語所說:千學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練。本課教學設計的特色是:整個活動以學生動手為主,給學生一個自由活動的空間。讓學生在自行探究中,經歷發現的過程,全員參與、合作完成,促進學生間交流和團結協作。以上是我對《怎樣加快溶解》一課的教學設計,希望今天的說課能得到各位領導、老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