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六年級科學第三單元進化教案
教學重點:
知道化石的基本知識,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形成的過程,再次重申證據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準備:
化石圖片或實物(根據條件)、橡皮泥、貝殼、骨頭或樹葉、相關的文字資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 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效果分析
一、 導入:
1 .談話:我們從恐龍的化石中了解了恐龍,除了恐龍化石大自然中還有許多其他化石。我們先來看一看。
2 .出示各種化石圖片或實物。(在去年學這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帶了化石標本,學生們很喜歡。課前老師可以先了解一下。)
3 .你認識這是哪些生物的化石?屬于生物的哪個部分?
學生簡單介紹,老師介紹。
4 .小結:化石是地層巖石中保存的幾萬年以前生物的殘骸或遺跡。
二、認識化石的形成及被發現的過程。
1 .出示化石形成圖,討論:化石是怎樣形成的?人們又是怎樣發現的
2 .請學生發揮想象,描述化石形成的過程。(恐龍身體的哪部分會被保存下來)
3 .介紹恐龍化石的形成以及被發現的過程。
4 .制作印跡化石模型。
了解制作的步驟。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5 .小結: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會形成化石,它需要合適的地質條件和漫長年代的沉積變化,而且大多數化石都深埋在地下,可見化石是多么的珍貴。
三、認識化石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人們多化石的困惑。
1 .思考:為什么把地層比作是一本書,把化石比作書中的特殊文字?
(讓學生領悟這個比喻所蘊涵的含義,這是認識化石作用的基本前提。)
2 .談話:想要“讀懂”這些文字,并不是那么容易。人們對各種化石以及生物進化感到困惑不解已達數百年之久。我們再來看看科學家們產生了哪些困惑。
3 .閱讀課文,了解科學家的五個困惑。
學生分組討論。
匯報:選擇你們組最感興趣的問題,說說你們的想法。
四、了解長頸鹿長頸形成原因的兩種假設:
1 .談話:對于長頸鹿長頸的原因科學家們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釋,你能說說你的解釋嗎?
2 .學生發表意見。
3 .談話:同學們從課外書上了解了一些,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是怎么解釋的?
4 .閱讀課文。
找一找這兩種說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 .講述:這兩種解釋都是科學家提出來的,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曾經在歷史上引起過爭論。你贊成哪一種呢?說說理由。
6 .學生交流。
五、延伸、拓展:
課后繼續查找相關資料,了解更多的內容。
板書設計:
2 .化石告訴我們什么
化石是: ------
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被發現的?
科學家的困惑:
3 、達爾文與他的“進化論”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科學探究要允許別人的質疑科學結論需要證據。
能根據收集到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
理解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含義。
知道生物是不斷進化的。
知道生物的形態是其適應所處生活環境的結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尊重證據。
意識到人類活動會對生物產生影響,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并用它來解釋生活中的一些事實。同時,讓學生知道,這一理論正受到新證據的挑戰,意識到科學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觀察證據、認識證據、利用證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