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長成苗 (三年級)
芽長成苗 (三年級)
《芽長成苗》一課上完了,但是總覺得有些地方不完善,例如:鳳仙花從芽發育成苗直到開花,是一個較長的生長時期。對這一階段的研究,教材安排了三項課堂教學活動內容:一是交流前三周鳳仙花的生長變化;二是觀察生長了四周的鳳仙花;三是預測以后四周鳳仙花的生長變化。"交流前三周里鳳仙花苗的生長變化"這項活動包含兩層意思:第一是檢查學生前期課外觀察記錄活動;第二是整理、總結學生觀察到的現象,使學生形成對鳳仙花前三周生長變化情況的認識。
但是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種植鳳仙花時遇到了一些困難,這里有與我的指導不到位有關,所以我覺得如果這樣修改一下效果會好一些:
(一)分小組交流前三周里鳳仙花苗的生長變化,有以下內容。
四種種子在泥土里發生變化的實際情況,同推測一致嗎?四種種子的芽有什么相同與不同?
鳳仙花苗多數是在哪一天出土的,記錄了嗎?
第一對葉是什么樣的?同以后長出的葉有什么不同?你看到第一對葉是由什么變成的?
前三周測量了苗的高度嗎?小組同學互相查看記錄情況。
(二)分組觀察現在的鳳仙花苗•
這是集中發展學生觀察技能的活動,除教材提到的四點觀察內容外,要鼓勵學生努力發現更多的內容,例如:子葉的變化,真葉的形態,以及平時觀察到的昆蟲在鳳仙花上的活動。全班交流時,提醒讓大家注意獨特的發現(別人沒觀察到、沒說到的發現)。
各組代表向全班同學報告。
1、過去三周,本組哪些同學觀察記錄最好。
2、本組觀察鳳仙花的發現,展示本組畫的鳳仙花。
(三)預測以后幾周的生長高度變化。
下一次課堂上的觀察,要到四至五周以后,黃河以南地區的盛花期在"六一"左右。
預測的目的,一是訓練學生養成遇事事先作思考,能動地進行觀察的習慣,二是指導學生以后幾周的觀察。
預測時不要滿足于簡單地說結果,要引導學生說出預測的理由。例如根據前三周花苗的高度,一周比一周增長得多,估計夏天會長得更快。這就是落實總目標要求的訓練學生學習"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可以讓學生把預測用鉛筆記在表格中相關欄目的下面。
學習目標:
1、指導學生的觀察記錄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觀察記錄的方法。
2、使學生體會到繪畫也是一種科學記錄的形式,用于科學記錄的圖畫應盡量表現事物變化的主要特征。
3、通過觀察交流使學生認識這一時期植物的生長變化情況。
4、引導學生對他們觀察記錄的結果進行思考,使學生明白這是進行科學研究活動的主要環節之一,明確下一階段課外觀察記錄的任務,繼續關注黃豆的高度變化。
教學準備:
觀察記錄結果(科學文件夾);進入第四周的黃豆植株。
教學過程:
一、交流前三周里黃豆苗的生長變化。
談話:我們大家都種植了黃豆,在這一段時間里黃豆的生長發生了哪些變化,你都觀察到了些什么?大家一起來說說自己的發現。
提問:四種種子在泥土里發生變化的實際情況與推測的一致嗎?四種種子的芽有什么相同與不同?
學生分小組匯報交流自己的觀察記錄結果。
師生共同小結四種種子芽的相同點與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