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有生命的物體(精選3篇)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篇1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
2.能夠利用文字和圖畫描述觀察結果。
3.能夠運用語言、文字、圖表交流觀察結果。
科學知識
1.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兩大類。
2.知道有生命的物體具有的基本特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生命世界的豐富多彩。
2.意識到要珍愛生命。
3.愿意合作與交流。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1.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并能對常見植物進行簡單的分類。
2.能簡單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3.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4.“能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不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兩大分類。
層次2: 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兩大分類,不能說出有生命的物體具有的基本特征。
層次3: 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兩大分類,能說出有生命的物體具有的基本特征。
探究能力:能夠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
層次1:不能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
層次2:能夠利用文字和圖畫描述觀察結果。
層次3:能夠運用語言、文字、圖表交流觀察結果。
教學材料: 供學生尋找的某環境(校園、田野、花園或苗圃);記錄紙。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我們去校園尋找有生命的物體好嗎?
① 教師事先考察尋找地點。
② 提醒學生注意:不要遺忘一些隱蔽的地方。
③ 尋找前,利用幾分鐘的時間,給學生講清注意事項。
④ 講清如何記錄,強調可以寫,也可以畫。
⑤ 規定尋找時間為15分鐘左右。
⑥ 教師可以劃定一個活動范圍,提醒學生不要跑出去很遠。 通過尋找,積累大量感性認識,為生物概念的形成提供依據。
探索和調查 1.組織學生交流匯報。
2.把匯報結果列在黑板上。
3.“瀑布具有有生命物體的特征嗎?” 要求學生在回答時說出理由 概括出有生命物體的基本特征。
通過辨析,進一步明確有生命物體具有的特征。
回顧和解釋 1.生物具有哪些特征? 進一步明確有生命物體具有的特征。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篇2
第二單元 2.2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
(2)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觀察、調查的結果。
(3)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到對有生命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2)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3)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尋找一個合適的地點,準備調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獲得關于生物的親身感受是本課重點。討論這些物體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課難點。
[教學過程]
一、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今天老師想和同學們一起去校園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2、室外活動: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注)放手讓自己去尋找,不要有引導,讓學生憑自己已有經驗去感知“有生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周圍的世界,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二、記錄有生命的物體。
1、談話:在剛才的活動中,你尋找到有生命的物體了嗎?
2、小組討論,交流。
3、將發現記錄在課本74頁的活動記錄中。(可以用文字形式,對不認識的也可把它畫下來。)
4、全體匯報、交流。(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記錄) 實物投影 能夠用文字、圖表等記錄觀察的結果;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三、交流討論“為什么說它們是有生命的”
1、提問:為什么說它們是有生命的?
2、小組討論。
3、匯報。
4、小結。 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板書:
附表: 名 稱 蚱蜢 蚯蚓 ……
發現地點 草叢 泥土 ……
尋找有生命的物體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大自然有種類繁多的有生命的物體,認識常見的動物和植物。
知道生物體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過程與方法: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去觀察我們周圍的世界。
能夠運用文字、圖表等記錄有關觀察、調查的結果。
能夠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動的方法與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對有生命的物體進行探索的興趣。
意識到生命是多種多樣的。
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教師選擇一個觀察地點,供學生觀察。(校園內)。2、觀察記錄紙。3、調查用的一些工具(繩子、尺、放大鏡等)。4、課前準備好有關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項。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是課程標準中生命世界部分的開篇之作。本課通過尋找有生命的物體,討論有生命物體的特征等活動,建立起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學生對有生命的物體有著天生的興趣,對小動物的關注和對植物的觀察從他們幼小的時候就開始了,因此“尋找有生命的物體”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這種親身體驗會增加更多的感性認識。在活動中邊找邊記,能鍛煉學生的記錄能力,利于在收集證據過程中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后面的研討提供大量的“食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
你喜歡什么植物?你對樹進行研究過嗎?從書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沒有到一棵大樹前觀察過?想去觀察嗎?
一、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并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樹。
(2)把討論的信息寫于紙上。
二、怎樣觀察一棵大樹。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么?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并把觀察得來的信息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三、帶動學生到大樹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大樹下。
(2)學生根據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在記錄紙上。
四、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2)對照兩張記錄紙,討論以前看到的內容和現在觀察到內容有什么不同?
(3)為什么我再去看會知道的更多?
(4)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五、后續研究。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第二課時
導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到校園中觀察了生物,同學們主要對大樹進行了觀察,大樹的樹干上、樹枝上、樹葉上、樹根下,各個地方都有生物,我們要仔細觀察,才能發現。
你能不能告訴我,你觀察到的那棵樹是怎么樣的?
一、用簡便的方法描述樹的形狀、粗細和高矮。
用動作比劃你看到的樹冠的形狀。
用手比劃你的大樹的樹干有多粗。
用比較的方法告訴別人,你的大樹有多高。
二、觀察、描述樹的其他方法
畫一畫,你所觀察到的樹的葉子,大樹。
展示一下你撿來的樹的果實。
你看到的樹皮是怎樣的呢?你用什么辦法把樹皮給同學展示一下。
教師教學生拓印樹皮的方法,學生到校園內拓樹皮。
小結:用畫畫,拓印做記錄,搜集實物標本等方法,都是我們觀察,描述大樹時可以使用的方法。
三、對記錄、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對大樹進行描述或記錄,那你是否能根據別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樹?
出示一份觀察記錄,讓學生猜猜是校園里的哪一棵樹。教師將落葉、樹皮拓片分發給學生每人1份,讓學生到校園去尋找大樹。
四、作業:
寫一份樹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時
導課: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觀察大樹和討論,大家對于大樹這種植物已經了解得較為透徹了。下面請大家說一說你在校園內的觀察中,還看到了哪些生物?
一、學生匯報
說一說你的記錄紙上的內容,是如何獲得的?
你還在哪些地方發現了什么生物?
在操場上發現了青蛙、蜻蜓、卷葉蟲、蝴蝶、螞蚱等小動物。
還在操場上發現了許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沒有把它畫下來呢?
二、討論
我們觀察到了這么多的動物和植物,大家為什么認為它們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稱 發現地點
青蛙、螞蚱 校園圍墻邊
…… ……
它們能長大。
它們的生長都離不開水。
它們都需要養料。
它們都對刺激有反應。
……
生物體有生命特征和生命需求兩類,引導學生分別說出它們。記下大家的理由,把最重要的內容勾出來。
三、小知識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體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類。所有的生物都表現出生命的特征:生物體都有生長現象。生物體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通過吸取營養物質,個體會由小變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特征。
生物體都能生殖和發育,都有應激性,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都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等,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四、它們是有生命的物體嗎?
說一說,書上的幾幅圖的幾種東西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沒有?
西紅柿、黃瓜、辣椒等蔬菜;
山澗中的流水;
機器人;
天上的白云、地上的草原;
插在玻璃瓶子中的鮮花。
參考資料: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體。所謂生命,就是指具有新陳代謝、生長、運動和繁殖后代等的能力。生物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生物體具有嚴整的結構。除病毒等少數種類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第二,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生物體都不停地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從外界吸取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用來組成自己的身體;同時,將自身的一部分物質加以分解,并將所產生的最終產物排出體外。這是生物體的物質代謝。在物質代謝過程中也進行著能量代謝。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第三,生物體都有生長現象。生物體在驚醒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當同化作用超過異化作用的時候,生物體就會由小長大,顯示生物體的生長。
第四,生物體都有應激性。熱核生物體對外界的刺激都能產生一定的反應。例如,植物的根向地生長,而莖則背地生長;昆蟲中的蝶類在白天活動,蛾類在夜晚活動,這是昆蟲對日光發生的反應。生物體具有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
第五,生物體都能繁殖和發育。生物體的壽命總是有限度的,但是,一般說來,生物體的種類不會由于個體死亡而導致該物種的滅絕,這就是由于生物體具有繁殖作用,在自身死去時已經生出自己的后代,因而保持了生命的連續性。
第六,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每種生物的后代都與它們的親代基本相同,但又不會完全相同,必有或多或少的差異,這就說明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因此,生物的各類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向前發展進化。
第七,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所有現在生存著的生物,它們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是與環境大體上相適應的,不然就要被環境所淘汰,同時,生物的生命活動也會使環境發生變化。這顯示出生物與環境相互之間的密切關系。
第八,生物體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雖然不同生命存活時間的長短存在客觀差異,但其生命歷程都存在一定的階段,生命的周期就是其經過階段的過程,如蠶的一生都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
也有的資料中將有生命物體的基本特征歸納為六個,即:都具有細胞結構、含有相似的化合物、進行生命活動時需要消耗能量、都能生長和發育、對周圍環境有適應性、都具有生殖能力。
所有上述的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因此都是生物區別于非生物的特點。我們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就可以區分生物和非生物,就可以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動規律,也就可以知道生物廣泛分布在地球各處的道理和多姿多彩的生物界形成的原因。
果實和蔬菜收獲后仍然是有生命的活體嗎
果實和蔬菜在田間生長發育到一定階段,達到人們鮮食、貯藏或加工的要求后,就需要進行采摘。果實采收脫離母體后,失去了從根部得到的水分和礦物質供給,也無法從葉部得到正常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機營養物質,但仍是具有生命活動的活體。它們利用自身在田間積累的有機物(如糖、有機酸、淀粉等)進行新陳代謝,保持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貯藏期間,果實組織逐漸趨于衰老,最后死亡,不能抵抗病蟲害的浸染而腐爛變質。
種子的生命
稻子、麥子、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各種各樣的種子,躺在那里一動不動,可千萬別認為它們已經死去了。其實,大部分種子都活著,還在不停地呼吸,不停地新陳代謝,生命過程并沒有停止。只是它們的呼吸非常緩慢,我們不容易察覺罷了。
每一粒種子,都是一個小生命,它的生命力很強大。就是這些小小的種子,一旦得到合適的條件,就能發育成比它本身大幾萬倍、甚至億萬倍的植物。不過,種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一般是幾年。像小麥、大麥、高粱、玉米、黃豆的種子,可以活兩三年;菜豆、番瓜、茄子、蘿卜的種子,五六年內不會死亡;綠豆、甜菜的種子,存放七八年還能發芽。
有的種子壽命很短。橘子的種子離開果實后,最多只能活十幾天;白楊、柳樹的種子,壽命只有四五天。熱帶植物的種子,大多壽命不長。可可的種子,只有35小時的壽命。世界上壽命最短的種子,恐怕要算沙漠地區梭梭樹的種子了,它只能活幾個小時。壽命短的種子,一般種皮都比較薄,加上熱帶氣溫高,新陳代謝旺盛,種子內的養分和水分消耗快,所以很快就枯竭而死了。
有些種子,壽命又長的驚人。三葉草的種子,20年死不了;羽扇豆的種子,放40年還有生命力;有些豆科植物種子可以活150年到200年。蓮子是種子家族中的“老壽星”,能活150年以上。1951年,我國遼寧省普蘭店泡子屯村發現的古蓮子,被埋在古代的泥炭里,據估計已經沉睡了1000多年,種下后仍能發芽生長,還開花結出了蓮蓬。
壽命長的種子,大部分都有一層堅硬的外殼,不容易透水透氣,呼吸作用十分緩慢,生命活動下降到最低限度,種子里的養分能夠長久地維持它的生命。在袍子屯村發現的古蓮子就是這樣,它堅硬得像個小鐵蛋。人們將它放在15℃~20℃的水里,過了8個月沒有任何變化。后來,把它放在硫酸中浸蝕,爛掉外皮,再放到清水里泡了很久,然后下種才發了芽。要是沒有那層堅硬的“鐵殼”,恐怕古蓮子早就失去生命力了。
影響種子壽命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溫度高,種子呼吸作用旺盛,消耗掉大量的營養物質,對種子損害也大;溫度低,種子呼吸微弱,壽命就能延長。一般地說,溫度越低越好,但不能低于0℃。種子含水量過高,對種子的危害也很大,容易造成霉爛變質。所以,種子必須曬干了才能收藏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