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小科學家(精選3篇)
做一名小科學家 篇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2、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會站立的紙鸚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ǘ、探究活動: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么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現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后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ㄈ⒖偨Y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答案。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ㄋ模⒉贾萌蝿眨
1、下節課把制作好的玩具帶到班上來,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做一名小科學家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從探究紙鸚鵡“站立”的秘密活動中提出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問題。
學會從身邊的事物中提出問題。
知識與技能:
找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立志從小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曲別針、卡紙等。
學生準備:剪刀、彩筆、夾子等;課前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的資料。
教學活動建議: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加深對科學的理解。課一開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紙鸚鵡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從而帶著問題探究其中的奧秘,接下來可以通過不同的形狀的紙片來嘗試,尋找如何讓它們平衡。由于學生是剛接觸科學探究活動,所以活動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保持活動場地整潔,實驗井然有序。
教學過程:
。ㄒ唬玖⒌募堺W鵡導入:
1、教師出示會站立的紙鸚鵡。
2、談話:今天科學課老師帶來了一只紙鸚鵡,它能夠站立在老師的手上。好玩嗎?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呢?
。ǘ、探究活動:
活動一、制作紙鸚鵡,探究其中的奧秘。
1、教師介紹做紙鸚鵡的材料。
2、學生動手做,教師巡視指導。
3、嘗試:讓紙鸚鵡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紙環上。(或成功或失敗)
4、引導學生思考:鸚鵡為什么能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怎樣才能讓鸚鵡站在紙環上不掉下來?)
5、分組試驗,商量可行辦法。(提示:把想到的辦法簡單記錄在活動記錄紙上。)
6、分組匯報、評價方法的可行性和簡便性。
7、教師做整個活動的總結。
活動二:想辦法讓更多的東西“站在”手指尖上。
1、提問:除了讓紙鸚鵡站在你的手指上,你還能讓其他東西(比如:鉛筆、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嗎?
2、學生分組活動。
3、談話:別上回形針試試,換作夾子試試。
4、交流發現,尋找相似之處。
。1)、提問:剛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體是否能站立時有什么發現呢?
。2)、學生交流、匯報。
。3)、談話:同學們想想看今天我們科學課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課后繼續研究怎樣讓更多的物體站起來。
。ㄈ、總結拓展。
1、講述:科學研究是個復雜的過程,有些結論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現在都內有得到準確的^解答。比如:……
2、談話:運用大家發現的原理,可以讓許多物體“站”起來,你能利用這個原理制作一個玩具嗎?
3、你們準備怎么做?做之前需要準備些什么?
4、學生分組討論、思考,鞏固課中的學習發現。
。ㄋ模、布置任務:
1、下節課把制作好的玩具帶到班上來,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參考資料:
紙鸚鵡為什么會“站”起來
要一個物體保持平衡,就要提到重心。重心是重力在物體上的作用點,也就是物體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點。任何物體都有一個重心。對于一個物體來說,當共點力的合力為零時,我們就說該物體是處于平衡狀態。地面上任何靜止的物體,都是處于平衡狀態。影響物體穩定平衡的因素有兩個:一個因素是支持面(底面)的大小。當支持面大時,平衡的穩定性也增大。比如籃球架、臺燈座的底部就非常大,穩定性好;決定物體穩定性的另一個因素是重心相對于支持面(或支持點)的位置:一個物體,它的重心越低,越是接近支持面,則穩定性越好。紙鸚鵡尾部別著的回形針起到了降低重心的作用,所以它就“站”在手指尖上了。當一個物體的重心是在物體支持面(點)的下面,那么,這個物體的穩定性就很強,加上金屬絲和夾子的鉛筆能夠“站”起來就是這個道理。
做一名小科學家 篇3
反思一
《做一名小科學家》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課是一篇動手操作性強的課文,整堂課伴隨著學生的實踐與探索展開,學生在自我探究的過程中體驗發現的快樂與興趣,增強學生對科學的喜愛。
在上課之前,我就提前告訴學生帶上小剪刀與硬紙板還有回形針,油畫棒。學生們高興的問老師,我們這節課上手工課呀?我說:“這是一個秘密,你們帶好工具,上課的時候,老師給你們一個驚喜。”孩子們都高興的積極準備著。
上課伊始,我采用了附屬回顧的形式導入了新課,也領著學生回顧了上節課所學達到了知識鞏固的目的。接著我對孩子們說:“老師給你們五分的時間,你們畫一只鸚鵡,并給它涂上你們喜歡的顏色。”孩子們興高采烈的開始作畫,大約五分后,好多學生和我開始展示他們的作品,我欣喜的表揚他們圖畫的美觀,并鼓勵他們用小剪刀認真的剪下他們的作品。大約又過了五分鐘,孩子們的紙鸚鵡成功的剪下來了,趁熱打鐵,我拋出本節課我們所要探究的問題“回形針放在哪里,紙鸚鵡可以站在指環或指尖上呢?”老師要通過這個問題在咱們班發現最具有科學家潛力的雪山,并送給他“小小科學家”的榮譽稱號。孩子們爭強好勝的心理又一次被挑起來了,積極的在只鸚鵡的各個部位探索者,如何才能讓它站起來。學生們通過實踐在10分鐘侯終于探索到了如何讓紙鸚鵡站起來的秘密,謎團被揭開。孩子們高興的笑了。
反思二
《做一名小科學家》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都是科學家》中的第二課。該課是繼《科學是……》之后的一節延伸課,因為第一課中讓學生領會到科學探究的全過程,但那只是看別人進行“科學探究”,自己并沒有真正參與進去,而這節課則不然,這節課是讓學生真正動手動腦搞科學探究。所以自我感覺這節課的一大成功之處在于上課之初老師巧妙的設計了一個情境:讓一只紙鸚鵡站立在自己的手指尖上,一下子便把學生的好奇心給吸引住了,每一個學生都感到不可思議,也都想“一飽手福”,想親自試一試,接下來便順理成章,讓學生動手試試吧,因為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
當然學生的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這更激起了學生的不解,這是為什么呢?我覺得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點撥要恰到好處,教師寫意般的幾句話便讓學生注意手中的紙鸚鵡掉下來時的樣子,從而想到是頭重腳輕的緣故,緊接著拋出第二個問題:怎么解決紙鸚鵡頭重腳輕的問題?由于是三年級的小學生,受知識能力的影響,解決問題的辦法很是可笑,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有這種前瞻性,預測到學生的種種辦法,本節課我就從愛護小動物的角度出發把學生引到了在紙鸚鵡尾部加重物的辦法,而把用剪刀減去頭部以減輕重量的辦法給否定了,辦法可行但不采用,所以大量的問題拋給學生,通過學生小組內的積極合作,終于每個小組成員實驗都成功了,學生那種溢于言表的高興是教師怎么手把手教、怎么講都無法代替的。本節課第二大亮點是學生有了理論基礎后,如何把這個知識點應用開來呢?讓學生把常見的幾種物體也能像紙鸚鵡一樣立在指尖上,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有一名學生居然用一根鐵絲把鉛筆立在了指尖上,根據我們常人的思維對稱物體最穩當,可這名同學居然打破常規險中求勝成功了。
這種做法給我給其他學生一個很好的啟示:要敢于創新,敢于打破框框的束縛。這是我在課前沒想到的,但學生居然做到了,我也真正體會到一句話“低估學生比高估學生更可怕”的真正含義了。仔細揣摩這節課有一處瑕疵有待解決:那就是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失敗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頭緒的時候,教師顯得有些急躁,還是有越俎代庖的傾向,如果下次再上這節課的時候,必須要沉著冷靜,靜待學生的佳音,不能操之過急,越俎代庖。真正做到讓思維的火花碰撞起來,在碰撞中、在矛盾中解決問題。
反思三
本堂課我的設計是這樣的:第一,激趣導入,我是從學生對真實鸚鵡的了解及興趣,引出他們說出鸚鵡喜歡站立在細的桿子上,從生活中來,順理成章。
第二,本堂課的重點是要把自己的探究與科學家的探究過程聯系起來,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僅靠嘴上的概括或比較,會比較亂或者沒有條理。因此我還設計了表格。探究步驟清晰可見,探究問題也逐步解決,有所依據,對學生來說也是對其探究過程起到了橋梁作用。
第三,為了證明“重物在支撐點下,可以使物體站立起來”這個猜測。僅靠紙鸚鵡這個證據是不足的,所以我課前還準備了“魚,小人,蝦,香蕉”等圖案,分給學生進行試驗。學生可以更加明白:需要更多證據充分驗證,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第四,通過實際教學和學生親自探究,課堂上達到了生成性教學目標。超出了教參上的答案,也不僅僅局限于教材。學生還發現了當支撐點下方本身很重時,不用加重物也能使物體站立。所以關鍵是取決于物體的重心和使其平衡。從而再指導其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從生活中來回歸于生活。”這就是我理解的科學課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