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杰出的中外科學家
專題六 杰出的中外科學家
專題教學總體設計思路
本專題敘述了中外科學家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牛頓、愛因斯坦的主要事跡,分兩課時授課。
第一課時介紹了分別處于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三位科學家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
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在世界科學技術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如由多人著成、世界公認的古典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北魏末年寫成《齊民要術》的賈思勰,在圓周率計算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祖沖之,明代寫成《農政全書》的徐光啟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自成體系,成果先進,應用性強。李時珍在批判地繼承了16世紀以前我國醫藥學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廣泛調查研究和親身實踐,完成了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的醫藥學巨著《本草綱目》。但縱觀我國古代綿長的歷史,領先世界的是實用型技術而非科學,而技術只有發展到科學的高度,用科學指導和改進技術,才能產生質的飛躍,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明朝以后,中國的科學技術已慢慢落后于西方。當時的西方,已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資產階級思想和資本主義制度由萌芽走向壯大,新舊兩種思想和兩種制度的斗爭空前慘烈,其中就包括以科學的力量來反對宗教的愚昧、落后與反動。近代自然科學正是在這場殊死的斗爭中為自己爭得了獨立的地位,揭開了近代自然科學沖破宗教與封建的藩籬、確立近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帷幕。而在中國,在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治和列強的侵略欺凌下,中國的科學技術已遠遠落后于西方工業國家。在這種歷史背景中,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主持完成京張鐵路的建設,成為震驚中外的偉大工程,它振奮了民族精神,推動了中國鐵路事業的發展.從中也可以看出科學家的堅毅性格、創新精神和愛國精神。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許多科學家放棄國外的優越生活,懷著報國之心,毅然回國,參與到新中國的建設中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地質學家李四光便是杰出的代表。他創立地質力學,打破中國“貧油”之說,并致力于地震地質的研究,為實現地震預報探明了方向。
第二課時介紹了分別處于西方近代、現代的兩位大科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
在近代,西方的科學技術發展逐漸居于世界領先地位,大批的科學家和科研成果推動著世界進入翻天覆地的變化時期。作為近代世界科學界的卓越代表,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解開了物質運動的本質,發現了宇宙定律。作為歷史上繼牛頓之后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追尋著空間與時間的本質,開辟了物理學的新紀元。這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永無止境。
科技改變了世界,科技的每一次大變革都促成了人類社會的一次飛躍,科技推動著人類從古代走向了現代。科技是由科學家創造的,一代代的科學家都敢于懷疑,勇于探索,癡迷于科學研究,在批判和繼承前人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在科學事業上的劈荊斬棘和艱辛努力,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人類社會在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已經并正在得到不斷的發展和進步。
18世紀60年代,以大機器生產和廣泛應用蒸汽動力為標志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和完成。蒸汽動力技術代表著這一時期技術發展的方向,它的發展推動和促進了其他技術的發展,并導致社會生產力在世界范圍內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