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杰出的中外科學家
李時珍所處的時代背景
介紹李時珍所處的時代背景,就不能不提到中外科學發展的異同。因為,李時珍所處的時代正是西方社會結構和科學技術開始發生巨大變動的前夜。
(1)從15世紀開始,中國科學技術的領先地位逐步喪失,西方以嶄新的近代科學技術體系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個時期,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大多屬于應用科學。《本草綱目》的編纂宗旨是為了“辨天下物品之情味,合世人疾病之解宜”,即是為了解決應用的問題。而此時,西方的自然科學則主要是朝著理論研究的方向發展。科學家探索自然奧秘的直接目的,不在于能否在實際中得到應用,而在于研究自然萬物發生、發展的原因及其規律。
(2)就科學研究的方法而言,在西方,科學家所使用的方法大多是觀察、實驗、數學演算和邏輯推理,為了這些方法的有效應用,他們還發明了一系列的實驗儀器。正是這些理論的發現、方法的應用和實驗儀器的發明,使近代自然科學在本質上有別于古代的自然科學。而當時中國的科學研究方法,主要是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崇尚抽象的思辨,忽視邏輯推理和科學實驗,沒有使用數學和符號系統進行論證的傳統,因而往往缺乏精確的定量分析,而綜合分析也往往陷入空泛的思辨之中。這就很難形成嚴密的科學體系。
(3)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占主導地位。自然經濟是一種相對分散的、狹隘的、封閉的、保守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既不能為自然科學的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先進的研究手段,也不能產生發展科學技術的迫切要求。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相對安定統一的社會環境本是一種有利于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在嚴密的封建專制統治下,專制和獨裁扼殺了人性,窒息了人的創造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在這種社會政治制度下,難以形成活躍的學術氛圍和激發人對自然探索的強烈興趣。嚴酷的政治現實使科學失去內在的活力,是這個時期中國科學技術滯后的重要社會因素。
(4)中國歷代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專制統治,都毫無例外地實行了文化專制主義政策。其主要內容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對知識分子的誘逼與迫害;二是對不利于封建專制統治的所謂“異端思想”的封殺;三是實行所謂思想的大一統。“學而優則仕”和荒唐的文字獄是歷代封建統治者慣用的手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思想領域絞殺“異端”。儒家思想宣揚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封建倫理道德,注重的是人自身的修養。進入近代西方注重的是人的權利與自由,這種權利與自由來自于對自然、宇宙的探究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因此,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觀念,引導人們將目光投向自然和廣闊的社會,成為激發探究愿望的推動力,而這種推動力無疑造就了大批獻身科學的科學家。
(5)與上述狀況相對應的是當時中國教育制度的落后。這種落后性表現在:教育目的的奴性化,即為培養效忠于皇帝的臣民而進行的教育;教育內容的陳腐化和單一化,即以封建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學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而不涉及任何生產和自然科學知識;教育方式上的私人化,即以私塾這種私人教育行為代替社會和國家的教育行為,這樣不利于教育的規范化和規模化,教育評價體系上的官本位化,即以八股取土來評價教育效果的優劣。15世紀以后,當西歐在教育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中國這種落后的教育制度就不僅僅是不適應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問題,而是成為維護舊制度、壓制人才成長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而12至13世紀以后的西歐,教育在一些先進地區開始走出宮廷和教會的狹小空間,實現了教育的世俗化和教學內容的實用化,各級各類學校和大學相繼建立,并普遍開設了自然科學方面的講座,培養了大量有知識的工商業者、醫生、技師、航海家和各種專家學者,他們在日后歐洲科學技術的發展中扮演了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