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杰出的中外科學家
19世紀60年代,隨著新能源的發現和應用,新機器、新材料、新工藝的發明與推廣,新工業部門的建立與發展,新運輸手段的發明與使用,遠距離傳遞信息的新方法和新設備的出現等,標志著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了。它牽引著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跨入電氣時代。人類社會開始大踏步地跨進現代文明的大門。
20世紀40年代末,以核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從美國興起,隨后擴大到西歐、日本等一系列國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在核能、空間技術、新型材料等領域也取得重大進展,其成果共同構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內容。第三次科技革命實現了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使科學技術躍居為社會第一生產力。
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促進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變革,推進了經濟的繁榮與生活質量的提高,使得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被普遍的認識。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又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源泉。它們的互相促進構成了推進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的雙翼。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中外比較的方法展開探究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如比較中外科學家所處的時代特點及其科學研究特點,可以較好地了解中國與外國科學發展的各自特點,更清楚地感受中國近現代科學家開展研究工作的動力及其科學品質;將牛頓與愛因斯坦對科學發展的貢獻進行對比,可以發現世界科學發展的重大轉折,深切感受科學改變世界的力量。
中國科技之光
[內容標準]
了解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等科學家的主要事跡,認識他們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李時珍的成長歷程及其用全部心血著成的《本草綱目》在醫藥學上的重要地位。
了解詹天佑的成長歷程,認識他主持完成的京張鐵路工程對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了解李四光的成長歷程及其主要貢獻,探討中國科學家的高尚品質及其在振興國家的歷程中所發揮的重要影響。
通過探討科學家與時代、民族、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和評價科學技術在歷史上的重要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學會利用多種手段自主收集資料,學會分析、整合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探討科學與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
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結合高中相關學科內容的學習,比較和分析詹天佑、李四光在科學精神、創新意識方面的異同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主要事跡和貢獻的學習,認識到懷疑和探索精神的可貴,認識到個人要有所成就,必須性格堅毅,不斷創新,要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愛國精神,崇尚科學精神,堅定求真、求實和創新的科學態度。
通過學習科學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認識到科技雖然是獨立的領域,但它與其他社會領域有很強的關聯,認識到科學和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努力營造適合科學發展的社會環境。
[教學重點]: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的主要科技成就。
[教學難點]:認識和理解詹天佑、李四光科技創新的時代意義。
李時珍《本草綱目》
本目講述了四個問題:一是李時珍所處的時代背景;二是李時珍的主要事跡;三是《本草綱目》的地位;四是李時珍是醫藥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傳統醫學的繼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