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從“玩”中提出問題。
2.能夠想辦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
科學知識
1.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2.知道有很多辦法能使物體(紙鸚鵡、三角形和拱形紙片、鉛筆)保持平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學家。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1.初步體驗探究。
2.進一步認識科學是什么。
3.學習用多種形式交流收集的資料。
4.體驗活動有效開展,樹立起做科學家的信心。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不知道科學是什么。
層次2知道科學是什么,但不能將科學家的發明創造相聯系。
層次3: 找出與科學家發明創造的相似之處,認識科學是什么。
探究能力:明確科學是什么,體會做科學家的滿足感。
層次1:學生不能從找平衡活動中體驗探究。
層次2:學生能從平衡活動中體驗探究,但不能與發明創造相系。
層次3: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家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學家。
教學材料:三角形、拱形硬紙片,曬衣夾子若干,鉛筆(削好帶尖的)
或雪糕棒、一段金屬絲(要柔軟一點的,用手就能纏繞的)
圓規、曲別針、各種顏色的卡紙(硬紙板)、剪刀。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指導學生進行找平衡的活動。
①分步發放器材,進行提示。
②讓學生去試
③提醒學生把曲別針的位置畫下來,可以用一個圓點符號代替曲別針 使學生經歷一次科學探究的過程。
探索和調查 1.你還能想出哪些辦法使物體保持平衡?(組織學生動手嘗試)
2.引導學生回憶經歷的過程。
3.組織學生交流科學家的資料。
4.組織學生做“視覺暫留”實驗。(做之前教師講清要求。) 進一步尋找物體平衡的方法。
通過收集科學家資料,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
體驗科學結論來之不易,體會視覺暫留現象。
回顧和解釋 1.你喜歡哪些科學家?
2.你過去做過哪些與科學家工作相似的活動?
3.你想做哪些和科學有關的研究? 樹立起我們也能做科學的信心,做一位小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