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通用5篇)
四年級科學《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 篇1
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各種植物的觀察比較和查閱資料,感知植物世界的多樣性,進而了解植物的共同特點。
2.設計并開展植物的蒸騰實驗,感受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3.在探究植物的共同特點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愛護植物的思想。
【教學重點】
了解植物的多樣性和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
運用觀察比較、查閱資料和開展研究性活動等方法了解植物的多樣性和共同特點。
【教學準備】
盆栽植物1~3盆、沒有葉的植物1盆、塑料袋、研究記錄表等。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植物的多樣性和共同特點
1.談話:上學期我們研究了鳳仙花的一生,你了解了鳳仙花的哪些事?
2.梳理:教師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作出有條理的描述。
(1)生長過程。(種子 → 芽 →苗→開花→結果)
(2)身體構造。(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3)需要一定的營養成分。(陽光、水分、空氣、土壤等)
(4)能繁殖后代。(種子繁殖)
3.提問:除了鳳仙花,我們還知道哪些植物?根據學生回答記錄植物的名稱。
4.探究:這些植物和鳳仙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完成記錄表。(提供盆栽植物供學生觀察)
5.研討:植物之間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二、探究葉的蒸騰作用
1.現象:出示一盆事先用塑料袋套住的植物讓學生觀察,引導學生提問。
2.歸納問題:
(1)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 假設:水是從植物的葉里蒸騰出來的。
• 設計:在一盆有葉的植物和一盆沒有葉的植物上同時套上塑料袋觀察。
• 用放大鏡觀察葉表面的氣孔。
(2)其他的植物也是這樣嗎?
驗證方法:在不同的植物上套上塑料袋進行觀察。
(3)蒸騰作用對植物有什么作用?
3.小結:植物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中生長。
三、課外延伸
1.不同的植物蒸騰水分的能力一樣嗎?
2.蒸騰作用的強弱和什么有關?選擇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分別進行探究。
(1)澆水量的不同。
(2)樹葉的稠密程度。
(3)樹葉的大小。
仙人掌與繡球花的比較
序號
相 同 點
不 同 點
1
2
3
4
四年級科學《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種類(如:黑土、黃土、白土、紅土等)、
2、了解土對人類的作用,萌發珍惜土地的情感、
3、知道植物生長離不開水、空氣、肥料和陽光、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物質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每組幼兒一盤土壤、(四人一組)
3、實驗用的酒精燈、鐵架、杯子、連根的干枯青菜、
4、植物頭飾、
5、四袋不同種類的土壤標本、(黑土、黃土、白土、紅土)
6、一袋泥土、
活動過程:
一、植物為什么會干枯
1、幼兒扮成各種植物,老師扮成植物“花姐姐”、
引導幼兒討論:植物生長離不開什么?(用故事“干枯的青菜”告訴幼兒植物一般離開土壤會干枯)、
2、小結:引導幼兒自己小結,(小鳥愛樹林,魚兒愛海洋,我們植物愛的是土壤、)植物的家是土壤,離開土壤會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用多媒體課件讓幼兒知道土壤中有水、空氣、肥料(是樹葉、草等的腐爛物),和植物生長過程、
2、請幼兒捏捏地里的土壤是干的,還是濕的,說明土壤中有什么?(水分)
3、請幼兒肥土壤放入水杯中,又發現有什么?(空氣)
4、把土壤撒在石棉網上加熱知道土壤中有腐爛的樹葉、草等,這就是肥料,它們能燃燒、
5、小結:原來土壤里有這么多寶貝,它真像一個聚寶盆、空氣水分里面藏,土壤是個大寶庫,植物生長有營養、
6、引導幼兒仿編兒歌:“鳥兒愛樹林、魚兒愛海洋,植物愛的是土壤,土壤是個聚寶盆、空氣、水分里面藏,土壤是個大寶庫,植物生長有營養、有了營養,幼兒模仿植物生長的過程、”
三、土是什么顏色的
1、幼兒知道土中有什么后,去花園里看看地上的土壤是什么顏色的?(黑色)后出示黃土、白土、紅土,原來土有幾種顏色、
四、土的.其它用途
1、出示“磚、瓦、陶器皿,讓幼兒看,讓幼兒摸摸后,告訴幼兒這些都是用土加工以后做出來的、
2、小結:土壤對植物有用,對人類的用處也很大、
五、延伸活動與“土”交朋友
讓幼兒自由玩土、
活動反思:
活動中孩子們很活躍,顏林海和黃林浩不斷地用摸、捏、團土、在種植園中,林毅君偷偷地拔了拔小青菜,發現了菜里的根后就招呼了很多的小朋友圍過來觀看、很快林俊熙發現了泥土很潮濕,粘在手里也粘在褲子上、
本次活動我利用幼兒身邊的熟悉的資源——土,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實驗、探索、討論、活動中幼兒們帶著問題去進行實驗、操作,引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實驗的設計是讓幼兒能探索出土的性質,也便于幼兒操作,幼兒興趣很大、實驗中我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記錄能力,以及操作習慣,并鼓勵幼兒把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而且針對幼兒觀察到現象,我能引發幼兒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以得出問題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兒了解了土壤對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離不開土壤、然后和幼兒開展討論,哪里還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四年級科學《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對植物的盤曲彎繞現象產生興趣,認識集中攀緣植物。
2、更主動地關注各種特定的形狀,體驗發現的樂趣。
3、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掛圖第14號,幼兒活動材料第三冊第29—30頁。
2、在幼兒園附近事先尋找有彎繞植物的場所。
3、記錄紙和筆。
活動過程:
一、植物為什么會有彎繞。
1、T:老師這兒有一些很有趣的植物,我們一起來看看,看的時候啊,小朋友要帶著你們的小眼睛仔仔細細的看,看看它有趣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樣生長的?(出示掛圖)
2、T:你看到了什么?這些植物長得怎么樣啊?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嗎?那你知道它們的名稱嗎?
3、T:爬山虎長得怎樣?它為什么能爬在墻上生長呢?還能爬那么高?
T:原來啊它有藤,恩小朋友說的很好,觀察的很仔細,那我們一起來再來仔細看看。
(引導幼兒說出爬山虎是依靠彎彎繞繞的【藤蔓】及葉片上的"腳",向上攀緣的)
4、T:看看牽牛花是怎樣生長的呢?(引導幼兒觀察牽牛花莖的攀附纏繞現象,即卷須及莖附著在別的東西上蔓延生長)
5、T:西瓜大家都吃過吧!那西瓜藤見過嗎?西瓜長在地里時有一根長長的"辮子",這根"辮子"又是怎樣的呢?(幫助幼兒理解瓜藤都是彎彎繞繞的)
6、總結:這些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都離不開彎彎繞繞的藤蔓。它可以幫助植物和其他東西攀附在一起,沒有了藤,爬山虎也就不能爬的那么高了,牽牛花也不能開出那么漂亮的花了。
二、找找身邊彎彎繞繞的植物。
T:我們身邊彎彎繞繞的`植物還有許多,我請小朋友來說說看,你見過的彎彎繞繞的植物還有哪些?
(時間允許可帶幼兒們去外面尋找)幼兒結伴尋找攀緣植物,并記錄。繪畫記錄不必強調畫面的逼真,只要能表現植物的盤曲彎繞現象即可。
T: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藤蔓(莖、須)是怎樣長的?
活動反思:
4—5 歲的孩子喜歡動手動腦探究事物,他們喜歡這樣的活動。在 幼兒的探究活動中教師要支持、接納孩子的探究行為,并給予一些觀 察和探究方法的指導:如比較性觀察法、連續觀察法、分類法、記錄 法等。在活動中我運用提問的方法,讓幼兒對幾種爬藤植物的外形特 征和攀爬方法進行比較性觀察,使幼兒更好地發現它們各自的不同。 除了橫向的比較,還有縱向的比較,我們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時機,對 比觀察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發現了爬藤植物爬高的原因;對比薔 薇開花前開花后的效果,發現了它對我們人類的用處。當苒苒發現了 一棵類似攀緣植物的小苗時,我支持、贊賞她的發現,并利用拍照的 方法幫她記錄,將照片貼在主題墻上,有助于她后續的觀察。在觀察 和探索過后,我和孩子一起對幾種植物按照攀爬的方法不同進行分 類、概括,使他們對藤蔓植物的種類及其特征有了較清晰地認識。幼 兒在不斷地觀察、探究的過程中,他們會慢慢地積累經驗,遷移經驗, 形成受益于終生的學習方法和能力
四年級科學《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在以上學期種植鳳仙花經歷的基礎上,了解植物的多樣性。并通過討論、查資料、實驗等方法對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探究,了解植物間的共同特點,在此基礎上尋找和概括植物的共同特點。
【教學目標】
1、通過對植物特征的探索,概括并知道植物有生長變化能力,能自己制造養料,需要空氣、水、土壤中的養料和陽光等相同之處。
2、通過對植物特征的探索,知道植物之的一些異同點,感知植物世界存在的多樣性,增強繼續探究植物世界的興趣。
3、經歷對葉蒸騰作用進行探究認識的過程。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了解植物世界的多樣性,了解植物的共同特點。
2、難點:能運用查資料、小組協作等方法探究植物的多樣性。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師生各自收集一些植物的資料,至少一盆事先套上透明塑料袋的植物及一個事先套上透明塑料袋的有土壤無植物花盆。
【教學過程】
1、談話引入:
(1)教師出示一張鳳仙花的照片,設問:你知道鳳仙花哪些情況?
(2)學生發表見解。
2、了解植物間的異同點(植物的多樣性):
(1)教師談話:我們除了鳳仙花還知道哪些植物?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植物的.名稱。
(3)教師補充出示一些植物的實物和圖片。
(4)教師設問:剛才我們能在這些植物與鳳仙花間找到哪些相同之處呢?
(5)學生小組討論研究。
(6)學生交流,師生歸納并對下列幾點進行研討:
①具有相似的生長過程(種子——芽——花苗——開花——結果)。
②具有相似的身體構造。(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③都能繁殖。
④都需在一定的環境中生存。
(7)從學生上述的交流中過渡或直接設問:植物間具有許多的相同之處,它們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8)學生發表各自的觀點,師生歸納。
3、葉的蒸騰作用實驗。
(1)教師談話:植物外形雖形形色色,但它們的基本構造及功能都差不多,還記得根和莖有作用嗎?
(2)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實驗。
(3)教師設問:誰知道植物的葉有會有什么作用?
(4)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估計大部分學生已經初步認識葉能光合作用)
(5)追問:葉在光合作用時,還有其它什么功能呢?
(6)出示事先套上透明塑料袋的植物,讓學生觀察塑料袋上的水珠,設問:你有什么問題與想法嗎?
(7)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與想法供同學討論。注意引導以下幾點:
①這些水珠是從哪里來的?和植物有什么關系?
②這樣的蒸騰有何作用?
4、小結:
(1)說說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2)完成教材P11表格。
四年級科學《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更多的植物。
2、為植物做卡片。
3、欣賞幾種有趣的植物
4、種植一種喜歡的植物。
5、介紹植樹節。
活動重難點
為植物做卡片、種植一種喜歡的植物。
活動準備
幾種植物的圖片(梅蘭竹菊)、一盆含羞草、有關植物(如豬籠草)的視頻。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1、小朋友,你們認識哪些植物?
2、小朋友們請把你們認識的植物畫出來,并把它們介紹個大家。
2、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一些植物的圖片,你們來看看是什么植物?(出示植物的圖片)
二、活動進行中
1、讓小朋友根據圖片說出梅蘭竹菊分別有哪些特征;
2、介紹梅花、蘭花、菊花分別在哪個季節開放;
3、帶小朋友在幼兒園以及周圍參觀植物,介紹植物特點;
4、回到到教室中,拿出帶來的含羞草給小朋友觀賞、觸碰,看含羞草因觸碰而收縮的有趣過程;
5、給小朋友觀看有關植物的視頻,如豬籠草食蟲過程等。
三、回家任務
1、讓小朋友在家長的幫助下為幼兒園里的植物制作介紹卡片,掛到相應的植物上;
2、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植物進行種植。
四、活動后續
1、觀察小朋友們種植的植物,一段時間后帶到幼兒園,大家共同欣賞;
2、鼓勵小朋友們在每年的植樹節都進行植樹活動。
1、本次教學內容課程目標明確,讓幼兒明確意識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在教學活動落實中,有很多孩子因為對樹木生長沒有多少了解,所以提問中互動不起來,通過圖片的引導,孩子們開始想象、探索紛紛舉手發言。開始活躍起來。
3、在以前傳統的按班教學中孩子們都是按部就班,這次通過和社區合作進行教學,在加強社會教學形式的同時,豐富了孩子的科學知識。
4、如果重新上本次課程,我會在開始部分先讓孩子們觀察社區樹木,再通過圖片來討論,讓幼兒有感觸的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基本部分中可加入樹木與人類有關的大量圖片(比如:沙塵暴、洪水、樹木被砍伐等。)讓幼兒了解保護環境對人類很重要。
5、我在教學本次課程中,老教師們的評價是:
(1)總體環節流暢,幼兒能完整的接受并有一定的效果。
(2)師生能互動
(3)導入部分吸引力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