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四年級科學彩虹教案
3、彩 虹
(一)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 知道光是有顏色的。2. 了解日光的色散現象。
能力培養:
1.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2. 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認識到科學是為斷發展的。2. 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問題。
(二)設計意圖:
彩虹是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的一種自然現象,本課以此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通過引導學生造彩虹,找彩虹等實驗,最終了解光是有顏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現象。
本課主要是組織學生通過對彩虹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收集、交流信息的過程中豐富對光的認識;在實驗的研究上學會分析、推理和歸納,從而進一步培養科學素養。
本課以研究彩虹的相關知識,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他們比較、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三)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動手實驗——交流討論——得出結論——遷移應用。
(四)重點難點:
通過活動了解陽光與彩虹的關系,知道光是有顏色的,了解日光的色散現象。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準備:
任務驅動頁圖片;彩虹圖片、制作彩虹的演示及分組材料。
(七)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本課驅動頁由一幅圖構成。圖中反映了在一個開闊的原野里,有一條美麗的彩虹掛在天邊,四位主題人物奔跑著去看彩虹,他們對彩虹很感興趣,正在討論有關彩虹的話題,“為什么雨過天晴后,會出現彩虹呢?”“彩虹太美了!”“我們也可以做彩虹嗎?”這些問題不單是主題人物感興趣,我們很多學生同樣也在思考著這些問題,也對這些問題感興趣。通過任務的驅動,從而激發起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
二、活動一:再現彩虹
很多同學應該都見過彩虹,對彩虹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果天空中有一道美麗的彩虹懸掛在天邊,同學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歡呼、跳躍。然而,彩虹是怎樣形成的呢?彩虹的顏色是怎樣排列的呢?這個活動我們首先讓學生自己做彩虹,了解彩虹是怎樣得到的。這是一個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做彩虹的活動,了解彩虹。
1.引申的問題:
彩虹是怎樣形成的?
太陽光看起來好像沒有顏色,我們通常叫太陽光為白光,但它實際上是由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我們看到的彩虹,實際上是白光透過了無數個雨、霧的水滴(或水珠),經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
白光是由彩虹中各種顏色的光——紅、橙、黃、綠、藍、靛、紫等顏色的光混合成的。當白光穿過雨滴時,發生折射,改變了傳播方向。各種顏色的光改變的方向大小不同,于是白光就分散成各種顏色的光。
2.導入:課本任務驅動頁的圖片。
3.提問:為什么雨過天晴后會出現彩虹呢?我們也可能做彩虹嗎?
4.引導: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彩虹。
5.目的:引出問題,讓學生知道所要研究的內容。
6.導入:利用噴壺制造彩虹或出示該活動的圖片。
7.提問:彩虹大家都見過,你知道它的出現與什么有關嗎?
8.介紹:彩虹的出現與陽光和空氣中微小的水滴有關。在有陽光,空氣中有較多小水滴的情況下,在適當的方向就能看到彩虹。
9.觀察
要全面的了解彩虹,我們可以自己再現一條彩虹,找出它更多的特點。
10.討論:再現彩虹要有什么條件?實驗時要注意些什么?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