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科學我們的地球教案
13、我們的地球
教學內容:
河北版《科學》四年級上冊 第13課 第一課時
簡介:
1、指導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及科學技術在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2、認識地球儀上主要標識及經線、緯線及其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含義。
學生分析:
1、本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周圍常見的運動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學生用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探究方法認識地球運動的有關現象單元的第一課。
2、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許并不陌生,本課更關注學生對相關科學史的了解及對地球儀的認識。
設計思想:
第一:引導學生通過搜集資料等途徑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教育,以及科學技術在人們科學直觀地認識地球形狀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初步了解地球的概貌,學習認識地球儀的主要標識。
第三:通過學生搜集資料讓學生對地球有更多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⑴ 能夠概述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歷史。⑵ 能夠在地球儀上指出其主要標識和經緯線的作用。⑶ 能說出地球的形狀和運用有關數據描述其大小。
2、過程與方法:⑴ 能夠通過收集和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人類研究地球形狀的歷史;⑵ 能結合生活中現象來認識地球的形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⑴ 能夠感受到人類對地球形狀探索的艱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對科學探索重要性;⑵ 感受科學技術在探索地球奧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點:
1、讓學生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
2、認識地球儀上主要標識及意義。
教學難點:
教材中關于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敘述非常簡略,需要補充適當的材料。
教具準備:
教師:地球儀、小車,多媒體教學資源及課件
學生:地球儀、收集的相關資料等1套/小組
教學環節 教學
內容 活動時間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
入 3’ 1、提問:
⑴太陽是什么形狀?你怎樣知道?
⑵地球是什么形狀的?有沒有人不知道呀?你們怎么知道?
過渡:現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圓的,那么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古人認為腳底下的陸地是什么形狀的呢?
學生自由回答
由學生通過感覺”看”感知太陽的形狀,引入對地球形狀目前自己還不能直接通過看來感知,而是通過看資料得出:地球形狀,再引導出本節課的學習課題。
新課 一、認識地球形狀 15’ 一、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
先請學生發表看法,適當板書學生的意見。
選取四個代表性事件認識人類探索地球形狀過程。
(用多媒體播放有關圖片及資料引導學生認識)
1.直覺:“天圓地方”說
問:如果只用眼睛看,不經過大腦的思考:你們認為地板是平整還是彎曲的呢?
2.推測:“天似雞蛋,地似蛋黃”的猜想。
3.確實:麥哲倫環球航行。
4.科學技術:衛星照片、太空人看地球
討論: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人們認識地球形狀有哪些幫助?
請學生討論: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可以看出些什么?(對學生進行情感和價值觀教育)
問學生:到目前為止,結合生活經驗,你有哪些證據說明地球是球體的?
(適時多媒體演示:遠航船只從遠到近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