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
1. 地球
教學目的:
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2.基本了解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和面積的大小。
3.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歷史。
4.了解地球內(nèi)部的基本結構。
重點
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知道地球表面是由小部分陸地和大部分水域構成的。
難點
地球內(nèi)部的結構。
教具
地球儀、小船模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看到船只進港出港。為什么從遠處駛來進港的船只總是先看見桅桿,再逐漸看見船身,而出港向遠方駛去的船只總是先不見船身,然后桅桿才逐漸隱沒在海平線下?
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是什么原因?與地球的形狀有關嗎?
二、新課
(一)地球的形狀
實驗
模擬實驗:將小船模形貼著地球儀表面來回移動,從另一側觀察小船模型。
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能夠說明地球是一個圓形的球體。
月食的時候地球的陰影是條曲線。
是誰最早證實了地球的形狀?
指導閱讀p4 《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歷程》
簡介 麥哲倫環(huán)繞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徑約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陸地
觀察地球儀,了解地球表面海陸的分布情況,估算海洋和陸地的面積,使學生對地球表面海陸的分布情況有一個較清晰的認識。
海洋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0
陸地面積約占地球表面積的3/10
拓展
平原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多少?
平原面積占陸地面積的1/4
(四)地球內(nèi)部有什么
a) 介紹地球內(nèi)部概況
b) 指導閱讀p8的 “地球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作業(yè):1.查找、收集人類近代探索地球形狀的歷史和數(shù)據(jù)。
2.查找資料,了解更多有關地球內(nèi)部結構和物質組成的知識。
板書設計:
1.地球
一、 地球的形狀
是誰最早證實了地球的形狀?
麥哲倫環(huán)繞地球的航行
二、地球有多大?
地球的直徑約為12800千米
三、海洋和陸地
海洋約占地球表面的7/10
平原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1/4
陸地約占地球表面的3/10
其他地形面積約占陸地面積的3/4
四、地球內(nèi)部有什么
2. 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