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全冊教案
教學目的:
1.認識到太陽對地球萬物的重要作用。
2.了解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
重點
太陽對地球萬物的重要作用
難點
有關太陽的一些知識
教具
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萬物生長靠太陽嗎?
二、新課
一)太陽給地球帶來了什么?
1.太陽直接給地球提供了光和熱;
2.太陽輻射維持了地表的溫度,成為大氣、水運動及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來源;
3.煤炭、石油等礦產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積累下來的太陽能;
4.太陽能還可以被太陽灶、太陽能電池等裝置被人們直接利用。
如果沒有太陽,地球萬物會怎么樣?
二)能量巨大的太陽
太陽從中心向外可分為核反應區、輻射區、對流層和大氣層。核反應區半徑約是太陽半徑的1/4,其間進行的氫核聚變提供了太陽經久不衰的巨大輻射的能源。在輻射區內,通過光子的多次吸收、再發射過程把核反應區發射的高能γ射線變成低能的可見光和其他形式向外傳送到對流層。對流層里物質的對流、湍流(及湍流產生的噪聲)和大尺度的環流把太陽內部的能量傳輸到太陽表面,并通過光球輻射出去。
太陽每分鐘發出的總能量約為每分鐘2.273×1028焦。而地球上僅接收到這些能量的22億分之一。太陽每年送給地球的能量相當于100億億度電的能量。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無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三、作業:調查周圍的人們怎樣利用太陽能。
板書設計
2.太陽
萬物生長靠太陽嗎?
一、太陽給地球帶來了什么?
1.太陽直接給地球提供了光和熱;
2.太陽輻射維持了地表的溫度,成為大氣、水運動及生物活動的主要動力來源;
3.煤炭、石油等礦產的能量是古代生物積累下來的太陽能;
4.太陽能還可以被太陽灶、太陽能電池等裝置被人們直接利用。
二、能量巨大的太陽
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無污染,是最理想的能源。
3. 月球
教學目的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運動模式。
3.了解更多的有關月球的知識。
重點
月球每天、每月的運動模式
難點
月相變化的規律
教具
三球儀、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農歷二月初一晚上,某牛棚的的牛被偷走了。第二天,探長把某嫌疑犯捉回來審問。疑犯對探長說:“我昨晚借著月光,看見張三從牛棚中偷走了牛”。探長馬上斷定疑犯在撒謊。
為什么探長說他在撒謊?是不是牛被偷的晚上根本沒有月光?每個月的初一是否有月光?怎樣能知道呢?
二、新課
一)觀察月相的變化
教師在教室制作一張大的觀察記錄表,讓學生把每天觀察的記錄畫到表中。
同學們對月相進行了一個月的觀察,大家有什么發現?
分析觀察記錄表,找出月相變化的規律。
二)月相變化的原因
做一做模擬實驗,思考產生月相變化的原因。
出示月球模型。
月球黑和白的一面分別代表什么?月球繞地球轉一圈大約要多長時間?
教師:
月球黑的一面是太陽照不到的一面,從地球上看就是黑色的。月球繞地球轉一圈需要29.5天,代表一個月相變化周期。
演示三球儀
觀察三球儀三球間的相互運動,思考月相變化的原因。
對月相變化的原因進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