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精選15篇)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
一、交通問題
1.乘坐起來還不夠舒適、方便 2. 在水上航行的不能上岸
3.在陸地上行駛的不能下水、遇到堵車它就沒辦法
4.在空中行駛的還不夠安全 5.不夠環保和節能。
二設計未來的交通工具
1、但科技畢竟在不斷地發展,這些缺陷也將會逐漸得到改善。今天,老師收到一封未來科技城的信。
親愛的小朋友:
你們好!
我是未來科技城的眼鏡博士,我最近接收了一項任務,研究開發新型的未來交通工具。可我現在太忙了,一直抽不出時間。聽說小朋友特別聰明,很有創意。所以我想請小朋友幫我一下,你們能不能設計出一種未來的`交通工具?如果你有好的創意,請畫張設計圖,并在圖下用幾句話介紹一下它的名字、樣子、優點等等。我在未來科技城等你們的好消息。再見!
未來科技城 眼睛博士
20xx年6月1日
2、小朋友,請細細讀讀這封信。
(1)、說說眼鏡博士請我們幫什么忙?(板書:未來的交通工具)
(2)、還有其他要求嗎?(板書:畫、話)
3、大家有信心完成嗎?好,先四人一小組討論討論,簡單的談談自己的設想。 生匯報。
4、大家愿意把自己的設想變為圖畫和文字嗎?那就快快動筆吧!生畫圖、寫話。師巡視輔導。
5、作品展示,師評講。
三、小結
這節課,各位小朋友開動了腦筋,設計出了許多未來的交通工具,真不愧是未來的發明家。
其實呀,我們世界上的很多設計家也和大家一樣,收到了未來科技城眼鏡博士的來信了,他們也設計了一些未來的交通工具,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是(幻燈片出示)無人駕駛車、代人蹬車的機器人、帶“鱗片”的電動太陽能豪車、 堆疊式電動汽車、飛翔列車 、太陽能風能列車 、磁懸浮車等等。
老師相信,不管你們的小發明能不能推向市場,能不能成為現實,今天,你們都是勝利者。只要你們敢想、敢做,終有一天,你們的夢想會成真的!你們會成為真正的設計師的。那就從現在開始,為我們的夢想成真而努力吧!
四、布置作業
1、把自己的圖畫得更具體,更美觀。
2、把圖旁的話寫得更清楚,更明白。
3、動動手,為自己的設計做個模型。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
2、能夠識別動滑輪和定滑輪。
3、能夠就兩種滑輪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設并開展科學探究活動。
會做滑輪的實驗,并通過數據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征及其分類。
2、知道兩種滑輪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產生活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數據的重要意義。
2、建立一種物體可以有多種用途的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動滑輪、定滑輪各有什么作用。
教學難點:
組裝滑輪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準備:滑輪、鐵架臺、鉤碼、線、測力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有誰做過升旗手。
2、能告訴我,你升旗的時候是向下用力還是向上用力的呢?
3、為什么向下用里,國旗卻會向上走呢?
4、講解滑輪的概念。
二、探索和調查
1、你認為一個滑輪應該有哪些部分構成?
2、出示滑輪,講解各部分名稱。
3、講解動滑輪和定滑輪的特點。
4、定滑輪除了可以幫助我們改變用力的方向,還能幫我們省力嗎?
5、動滑輪又有什么用呢?
6、學生選擇研究動滑輪還是定滑輪。
7、討論實驗。
8、交流、改善實驗。
9、實驗、記錄、交流、小結。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變用力方向,可以怎樣做呢?
11、討論。
12、實驗驗證。
三、回顧和解釋
1、生活中如果想應用滑輪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你覺得必須要有哪些條件,才能比較方便地使用滑輪?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3
第2課水的蒸發和凝結
(教材P61~62)
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累計____1____課時
水的蒸發和凝結
新授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水在吸收(或放出)一定熱量后,會發生形態變化。
2.知道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過程中有吸熱與放熱現象。
3.知道日常生活中存在水的蒸發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實例。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夠運用以往的經驗,對新的問題提出假設。
2.能夠制訂比較完整的實驗計劃,開展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關系的探究活動。
3.能夠設計實驗,開展水蒸氣凝結的探究活動。
4.能夠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分析霧、雨、雪、露、霜、雹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
科學態度目標
1.樂于發現新的問題,對物態變化有探究興趣。
2.尊重探究的證據,提出正確的觀點,堅持以事實為依據形成判斷。
3.在進行多人合作探究時,能夠有效溝通交流。
4.養成在探究中、數據中、實踐中找到支撐觀點的證據的能力。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知道氣溫變化影響了人類、動植物的生活和生存。
2.關注人類一些行為會使地球變暖,從而影響自然環境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制訂比較完整的實驗計劃,開展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關系的探究活動。
難點:理解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過程中的吸熱與放熱現象。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燒杯、酒精燈、火柴、三腳架、石棉網、鐵架臺、溫度計、溫度計夾子、清水、滴管、電子秤、護目鏡、濕布、干布、冰塊、食鹽、計時器、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出示教材P61廚房里燒水、室外晾衣服和浴室鏡面的圖片。)這三幅圖分別描述了哪些現象?(預設:水沸騰變成了水蒸氣;
水蒸發變成了水蒸氣;水蒸氣凝結成了小水珠。)
2.揭題: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水蒸發成水蒸氣、水蒸氣又凝結成水的現象。水和水蒸氣的互相變換與什么因素有關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水的蒸發和凝結。(板書:水的.蒸發和凝結)
【設計意圖】用圖片呈現一些生活場景,讓學生回憶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的現象,了解學生對水形態變化的前概念,引導學生思考水和水蒸氣的互相變換與什么因素有關,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探索環節。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生活中的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現象
1.提問:你們還觀察到生活中的哪些水蒸發、水蒸氣凝結的現象?(預設:拖完地不久后,地板上殘留的水就干了;濕手放在烘干機下,手上的水很快就干了;從冰箱中拿出的冷飲,在空氣中放一會兒,瓶壁上會出現水珠;……)
2.追問:水一般在什么情況下蒸發快?(預設:溫度比較高的時候;有風的時候。)水蒸氣一般在什么時候凝結?(預設:溫度降低的時候;遇到冷的物體的時候。)
3.過渡:你們認為水蒸發、水蒸氣凝結與什么有關?(預設:溫度。)大家都認為溫度與水的蒸發以及水蒸氣的凝結有關,接下來,我們就來探究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
探索二: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溫度高低的關系
1.提問:你們認為水蒸發快慢與溫度有著怎樣的關系?(預設:水溫越高,水蒸發越快。)如何比較水蒸發的快慢呢?(預設:取相同質量的水,放置一段時間后,稱量剩余水的質量,剩余水的質量越小,說明蒸發得越快。)
2.交流:請大家分組討論并設計實驗,驗證水蒸發快慢與溫度的關系。(教學提示:引導學生從實驗器材、實驗方法和實驗注意事項三個方面討論。)
3.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
4.小結:水蒸發的快慢與水的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水蒸發得越快。
探索三: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
1.過渡:探究了水的蒸發現象,接下來,我們將觀察水蒸氣的凝結現象。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
3.講解:向冰塊中加入食鹽,可以加快冰塊的熔化,加速降溫,使燒杯內外的溫度相差越來越大,因而水蒸氣凝結成的小水珠越來越多。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經歷“觀察現象—推測原因—設計實驗—探究驗證”的過程,并通過觀察和測量,使學生深刻感受水的形態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研討匯報
拓展與小結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云、霧、霜、雪、露等圖片。)自然界中水的形態多種多樣,這些現象大家都有親眼見過嗎?(預設:大部分見過;沒見過霜;……)
2.布置任務:這些現象都是水在自然界發生三態變化而產生的,但它們具體是怎樣形成的?與水蒸氣的凝結有關嗎?請大家課后自主探究。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本課所學知識進行課后拓展,使學生對自然界中水具有多種多樣的形態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上一課中,學生觀察到水加熱到100
℃時會沸騰,形態由液體轉變為水蒸氣。可是在生活中,溫度沒有達到100
℃的水也能轉變成水蒸氣,還能看到水蒸氣凝結成水。因此,本課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有關水蒸發和水蒸氣凝結的現象,并推測其中的原因,使學生對本課的內容產生思考。然后通過合作設計實驗方案探究水蒸發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觀察水凝結的現象,使學生深切感受到水的形態變化與溫度的關系。
課后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指導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初步了解的構成及其功能。培養他們科學用腦的良好習慣。
2、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來進行初步人體科學的探究活動。
教學準備:
人的神經系統圖,人體神經傳導信息圖,人腦外形圖(或人腦模型),人腦功能示意圖(或使用相應的投影片、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談話:
1、我們已經認識了人體的哪些器官,它們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氣漸漸變暖了,被稱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漸漸多起來,干擾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當你發覺被蚊子叮咬時,你會作出什么反應?
3、做一做這一反應過程,討論一下你是怎樣在極短的時間里完成這一反應的?這一反應過程是靠人體的哪些部分來指揮和協調的?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板書課題)
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神經系統的構成和作用。
(1)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認真觀察人體的神經系統圖。
(2)討論:你通過閱讀知道了哪些知識?發現了哪些問題?
(3)出示“人的神經系統”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學生自由發言,并根據學生匯報所提出的問題逐一進行解決)
(4)根據學生匯報板書:
2、指導學生認識神經傳遞信息的特點。
(1)學生分組實踐:去拿桌上的蘋果(或鋼筆),說一說從看到拿的過程。[先是眼看到蘋果,并把這個信息由視神經(傳入神經)傳入大腦,腦決定“去拿這個蘋果”,這個命令由傳出神經傳到手上的某些肌肉,這些肌肉收縮,這樣就伸手拿到蘋果了]
(2)計算一個1.4米高的人,光腳無意踩上一燃著的煙頭所作出的反應過程要用多長時間?
(3)討論并匯報:神經傳遞信息的特點,一是單向傳遞,分傳入神經和傳出神經兩種;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導學生認識腦的構造及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1)觀察:課文上腦的外形圖(或掛圖、人腦模型)。
(2)討論:①人腦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②大腦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匯報并歸納小結:人腦中有大腦、小腦、腦干,大腦分為左右兩個半球,稱為左腦和右腦,大腦(對照大腦各部分機能圖)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別管理書寫、運動、感覺、視覺語言(閱讀)、聽覺、視覺、識別等,但分工不是絕對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協同工作,共同完成復雜的任務。
(4)根據大腦各部分機能在插圖上的相應位置認識大腦各部分的功能。
4、對學生進行腦的衛生保健知識教育。
(1)閱讀課本第25頁。
(2)討論:根據大腦的活動規律,談一談我們如何進行科學用腦?(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注意休息,保證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時;二是不連續很長時間做一種工作,而是要交替進行各種工作;三是經常用腦,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使大腦反應靈活。)
課后感受:學生對腦的結構與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并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征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教學掛圖解釋晝夜現象,運用地球儀演示晝夜交替現象,運用教學掛圖分析晨昏線的特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探究晝夜變化的原因。
教學難點
根據已知條件推算某地的時間。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晝夜交替的圖片,投影儀、地球儀等。
學生準備:
手電筒,小地球儀,搜集“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觀點”資料。
時間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比較思考:晝夜是怎樣形成的?
1、師:在連續24小時(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天)中,會出現哪些現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校園(或周邊村莊)白天和夜晚的.圖片,學生欣賞優美的景色。
師:關于晝夜現象你有那些感興趣的問題?
3、學生交流:
(1)晝是什么意思?夜呢?晝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陽的東升西落,太陽不斷的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2)晝夜交替時動植物有哪些變化?
(3)晝夜交替時人們的生活規律是怎樣變化的?
(4)晝夜交替是否與地球、太陽有關?有怎樣的關系?
(5)晝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師:今天,我們就來探索關于晝夜交替的成因。
二、模擬實驗:認識晝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戲活動:
(1)師:人從你左邊出現,又在你右邊消失,又在你左邊出現,猜想一下你和這個人是怎樣運動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的?可能有幾種情況?
(2)、學生討論并交流。(人不動自己轉、自己不動別人繞著自己轉、兩人都轉但轉的速度不一樣)
師:那你認為晝夜現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種情況,會是哪一種?)
2、教師演示實驗:
(1)用地球儀和投影儀做晝夜交替的實驗。學生觀察。
(2)師:根據太陽的東升西落現象,你認為地球儀應該朝哪個方向轉動?(逆時針轉動。)
(3)啟發學生質疑:在這個實驗中你認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3、你們能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解釋晝夜交替的現象嗎?
(出示地球儀和手電筒)
4、學生實驗,交流操作注意點。
5、學生分組討論晝夜的成因。(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背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就會交替出現。)
第二課時
一、研究不同地點所處的時間差異
1、師:我們觀察轉動的地球儀,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國家和地區是白天的時候,哪些國家和地區正處于黑夜?哪些國家和地區處于清晨?哪些國家和地區處于黃昏?
提示:先找到“晝夜交界線”,(這是教學本部分的關鍵)然后再判斷;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地球自轉時,哪邊先進入白天,哪邊先進入夜晚。
完成小練習:
小組實驗,在橫線上寫出國家或地區的名稱。
當是白天時,是黑夜,是清晨,是黃昏。
2、拓展思考:20__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么美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觀眾應該分別在什么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提示:要確定這些國家所處的位置,與我國的位置進行對比;還要考慮地球自轉方向。
學生分組討論匯報,師作適當介紹:
師:大家想一想:為什么美國主張將20__年北京奧運會的游泳、籃球、田徑的決賽放在早上8:00進行。
二、信息交流
1、師:就“晝夜交替”的話題,自古以來人類有哪些不同的觀點。(結合課前搜集到的知識信息和書上第8頁的內容進行交流。)
2、小組討論后班級交流:這些觀點當中哪一種更加可信?找出這幾種觀點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成因還有哪些不同的觀點。
4、師:了解了這些資料之后,你們還有什么想法?
三、作業
布置學生寫研究晝夜交替的科學小論文。
了解古人對晝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讓學生認識到人類對探索宇宙的艱難歷程,體會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認識到:科學史不斷發展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在不斷進步的。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地球自轉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教學難點】
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教學準備】
水槽1個,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塊,刻度杯1個,記錄表(教材第8面)。
【教學過程】
一、觀察橡皮泥的沉浮(實心):
1、導入: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體在水中是浮的。我們能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嗎?
2、把一塊橡皮泥放入水里,觀察它的沉浮。
3、把一塊橡皮泥做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變橡皮泥形狀,橡皮泥的質量有沒有發生變化?橡皮泥的體積有沒有發生變化?(預設:若學生對橡皮泥的體積是否改變無法確定,可出示刻度杯測量。從而得出,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質量沒有變,體積也沒有變,橡皮泥的沉浮狀態不會發生改變。)
二、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變橡皮泥的形狀,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討論:同一塊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狀,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這是什么原因呢?(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體積發生改變,導致在水中排開的水量發生了變化。)
三、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講授:我們把物體在水中排開水的體積叫做排開的水量。排開的水量可以用量杯來進行測量。方法是:放入物體后的刻度減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體排開的水量。(補充:排開的水量與我們平時說的是排水量是有區別的,前者指的是物體排開水的體積,而后者是物體排開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測量排開的水量還不是很精確,所以在讀數的時候一定要細致,特別是觀察刻度時視線要與水凹面持平。)
2、取一個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實心團,放入量杯中,觀察它排開的水量,做好記錄。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種形狀,觀察它們排開的.水量,也記錄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發現了什么?(沉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小,浮的形狀排開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體積大。從上面的數據中我們發現,橡皮泥浮起來的原因在于它的質量不變,而浸入水的體積增大。)
4、鐵塊在水中是沉的,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還能裝載貨物。對于這個問題,我們能解釋了嗎?如果要制造能裝載更多貨物的超大輪船,你認為個怎樣做呢?
板書設計: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狀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開的水量
(毫升)沉浮狀況
實心團200
沉的形狀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船浮在水面上排開的水量很大
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滑輪構造上的特點;
會做滑輪的實驗,并通過數據分析,解釋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
知識與技能
知道滑輪的結構特征及分類;
知道兩種滑輪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科學探究活動,體驗和感受到科學數據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演示器材:兩種滑輪裝置、滑輪在生活中的應用圖片或課件、有關電梯的資料等。
分組實驗材料:各種各樣的滑輪、鐵架臺、彈簧秤、繩子、曲別針、重物、實驗記錄表等。
2、學生準備:每組準備牢固的繩子5米左右和兩根結實的木棍。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觀察滑輪。
1、談話:每天早晨,我們學校都要舉行莊嚴的'升旗儀式,你知道國旗是怎么樣升到旗桿上去的嗎?
2、講述:你有沒有注意到旗桿頂上有一個小小的裝置?——那就是滑輪(板書:滑輪)。
3、提問:滑輪是一種怎么樣的裝置呢?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滑輪,讓學生觀察,尋找結構上的特點。
4、交流討論:
滑輪形狀——像輪子,輪子上有槽。輪子可以在軸心上轉動。輪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鉤子。
5、小結:滑輪是用來提升物體的一種簡單裝置。它實際上就是一個繞了根繩子的邊上有槽的輪子。它可以圍繞中心的軸轉動。
6、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輪?
教師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輪的圖片或生活場景。
7、使用滑輪有什么好處?滑輪到底有什么作用?讓我們繼續學習。
二、了解滑輪的分類及作用。
1、出示兩種滑輪裝置,教師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問:在用滑輪提升重物時,兩個滑輪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們分別是什么滑輪呢?
2、閱讀教材第6頁上半部分的內容,了解兩類滑輪的名稱和結構:定滑輪和動滑輪。
(固定在支架上,不隨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隨著重物上下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3、我們通過滑輪提升物體的過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來有沒有變化呢?學生提出假設,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書寫部分假設。
4、分組實踐活動:
⑴各個小組根據提供的滑輪、重物等分別做成定滑輪和動滑輪。
⑵實踐操作,研究兩種滑輪在提升重物時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輪的作用”實驗方案
實驗方案
實驗題目:研究定滑輪的作用
實驗器材:定滑輪(固定在支架上,不隨重物上下移動)、細繩、鉤碼、鐵架臺、彈簧秤、直尺、筆和記錄紙。
預測:可以省力。
實驗過程:
1、將滑輪固定懸掛在鐵架臺上,將細繩穿過滑輪。用兩個鉤碼懸吊在細繩的一端,而另一端鉤上彈簧秤。
2、記錄鉤碼的質量和彈簧秤拉力的讀數,記錄在表格內。測量鉤碼提升的距離和彈簧秤下拉的距離并記錄下來。
鉤碼的質量 牛頓 鉤碼提升距離 厘米
彈簧秤的拉力 牛頓 彈簧秤下拉距離 厘米
結論 結論
實驗結論:
5、交流實驗現象,匯報實驗收獲。
6、分析實驗數據,討論: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各有什么作用?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定滑輪 動滑輪
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 不能改變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 可以省力
7、為什么兩種滑輪具有不同的作用?你可以用杠桿和平衡原理來分析一下定滑輪和動滑輪分別屬于什么杠桿類型嗎?解釋一下為什么使用定滑輪不能夠省力,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
(滑輪是一種變形的杠桿。定滑輪是等臂杠桿;動滑輪是動力臂是阻力臂兩倍的杠桿。)
8、講述:定滑輪和動滑輪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實際上單獨使用很少,應用的時候,常常既要省力,又要改變力的方向,使用方便,于是就把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起來使用,揚長避短,這樣就組成滑輪組。(出示使用滑輪組的場景)預測一下:滑輪組有什么作用呢?
三、游戲體驗,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布置游戲活動:
⑴游戲工具:兩根結實的木棍、8米長的繩子
⑵游戲目的:通過活動和游戲讓學生體驗滑輪組的力量,了解滑輪組的連接方式。
⑶游戲人數:3—4人組成一組,共同進行活動。
⑷游戲方式:
A、將繩子的一端系在一根木棍上,然后將這根繩子繞過第二根木棍,再回到第一根木棍,然后再繞過第二根木棍。
B、請兩位同學站在距離一米遠的地方站穩,并握緊木棍。
C、第三位同學小心地拉動繩子的另一端。
觀察并體驗:結果怎么樣?
2、組織討論:
⑴當你拉動繩子時,其他兩位同學能夠抓住木棍站在原地不動嗎?
⑵如果把繩子再繞木棍一圈,結果會怎么樣?再繞一圈呢?
⑶繩子纏繞繞的圈數和你所需要的拉力大小有什么關系嗎?
3、拓展研究活動:
組裝滑輪組,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4、找一找,你周圍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輪?他們分別發揮著什么作用?
四、課外拓展研究。
1、課外探究:升降電梯的秘密。
2、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滑輪裝置。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8
1、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需要查閱資料,選擇合適的方式搜集有關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繁殖
知識與技能: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營養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見的營養繁殖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到營養繁殖中栽種一種植物的樂趣對栽種的植物感興趣、愿意照顧栽種的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植物除了種子繁殖外,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繁殖。
教學難點:
利用一些植物的根莖葉進行營養繁殖。
教學準備:
讓學生帶一些常見的植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提問:植物怎樣繁殖后代的,你能舉幾個例子說一說嗎?你在家看到過父母種菜或是種花嗎?他們又是怎樣繁殖這些植物的?
2、學生小組內交流。
3、提出問題:植物不用種子也能繁殖嗎?(出示課題)
4、學生先寫下自己了解的知識,然后再小組討論交流。
5、全班交流師生共同歸納:有些植物用種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蘿卜、油菜、向日葵等,還有些植物不用種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蘭、馬鈴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這些植物分別是用植物的根、莖、葉來繁殖的。
二、研究營養繁殖的方式
1、教師用大屏幕展示課文中的五種植物:落地生根、馬鈴薯、吊蘭、生姜和水仙球。還可以展示更多營養繁殖的例子。帶領學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邊緣向下會長出一些不定根,向上會萌發出一些小葉子,摘下帶有不定根的小葉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馬鈴薯切塊繁殖,只要上面有一個芽,就會長出一個新的植株來。吊蘭的莖上會結出小苗,小苗下部帶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塊莖,在他的.莖節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長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種子也能繁殖。水仙鱗莖旁邊會長出小的鱗莖,植入土中又可以發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鱗莖繁殖。
2、根據大家的討論和剛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類別嗎?
3、小組討論后匯報:植物除了用種子繁殖,還可以用莖、葉、或根來繁殖后代,這種營養繁殖或是無性繁殖(克隆)。
三、指導學生用營養繁殖的方式栽種植物
談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樣用營養繁殖方式進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營養繁殖方式來繁殖一種只物嗎?說一說如何繁殖。
1、小組交流扦插、壓枝、分株等技術方法和注意事項。
2、指導學生親自動手繁殖自己喜歡的植物。
3、小組之間互相參觀、評價栽種的效果。
4、師生共同小結活動。
課后反思: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閱讀有關資料和小實驗了解感覺的形成原理。
2、學會探究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等的形成過程。
科學知識
1、了解各種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體的各種感覺是對外界的反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
3、了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教學重點
1、了解各種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體的'各種感覺是對外界的反應。
教學材料:
不透明的杯子、相關書籍、模型、視頻資料、醋、鹽水、糖水、苦丁茶。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游戲: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斷內部的物體。
2、 提問:剛才的游戲里,你身體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 提問: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聽見聲音、感覺到冷熱、聞到氣味、嘗到味道呢?
二、探索和調查
1、分組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2、匯報各組的發現。
3、提問:通過剛才的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4、提問:我們的感覺可以完全相信嗎?
出示書上的圖畫,讓學生進行目測判斷。
出示一組液體,讓學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進行判斷
5、提問:從剛才的活動,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準確進行判斷呢?
三、回顧和解釋
1、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 提問:有沒有產生什么新問題呢?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上網等方式繼續研究,將結果與你的同學交流。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0
1.折形狀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識別復雜形狀由哪些基本形狀構成。
2.能夠將自然界的生物形狀與人使用的物品進行形狀比較。
3.能夠開展實驗探究物體形狀與承受力大小的關系。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復雜形狀是由簡單形狀構成的,認識一些簡單形狀。
2.知道改變物體的形狀承受力的大小也會改變。
3.了解一些不易變形的物體承受力。
4.知道改變形狀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應用很廣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狀和結構,感嘆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示。
2.體驗與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的樂趣。
3.意識到科學技術在解決生產,生活問題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探究物體形狀和承受力大小的關系。
教學難點:
使蛋殼的切口盡量平直。
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模型: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蛋殼8個半圓,紙筒24個,兩塊板(師提前必須預做實驗P18)
生準備(1)三角形紙筒、四邊形紙筒、六邊形紙筒、圓柱形紙筒(高度一樣,底部周長一樣,紙張一樣,圖畫紙好)(2)帶幾張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四種基本圖形
1.(出示各種圖片或實物)
談話:自然界里有各種各樣的物體,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你能說出下列物體是有那些形狀構成的嗎?
2.講述:物體有各種形狀,但大多數物體是由圓錐體、圓柱體、立方體、球體四種基本形狀構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狀的紙的承受力。
1.談話:紙是我們最常見的材料之一,你能想辦法給紙張改變一下形狀托起一本書嗎?
2.學生分組討論。
3.老師讓學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種筒形紙。
4.談話:我們怎么來比較這幾種不同形狀的紙,誰的承受力大呢?
5.學生講述方法。
提醒:比較的時候在哪些方面應該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較結果?
6.談話:我們用書本檢測承受力,因為書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測試時,要輕拿輕放,盡量減少書本對紙筒的撞擊力,放書本是要對準紙筒中心,以防傾倒,一個紙筒只能做一次實驗,不可重復使用,因為紙筒被重物壓皺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會影響測試數據的準確性。
7.學生實驗,并做好記錄。
紙筒形狀
承受力
紙筒形狀
預測
實際
三角形
正方形
六邊形
圓筒形
8.小結:
三、了解各種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
1.P18圖,提問:下面物體是根據什么原理做成的。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2.討論:我們周圍還有哪些物體也是有牢固的形狀?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殼)薄薄的雞蛋殼好像弱不經風,猜猜多少本子能將它壓塌呢?
2.演示,P18圓筒實驗,人站在上面。
(兩個演示實驗都是先預測老師再演示)
3.看了剛才兩個實驗,你有什么想法?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留心觀察身邊各式各樣的物體,運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改進它們的缺點?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在比較現代自行車與過去自行車的差別中發現自行車的傳動方式。
2、能夠通過觀察和實驗發現一些傳動裝置的結構和作用。
3、能夠對兩種傳動方式進行比較。
4、會組裝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方式。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傳動裝置及傳動裝置的作用。
2、知道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的.結構和功能。
3、了解自行車是怎樣傳動的。
4、認識玩具和常見機械的傳動裝置。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進行有關傳動的研究活動。
2、能夠留心觀察所見到的機械傳動方式。
教學準備:
自行車、齒輪、鏈條、皮尺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集中話題
1、你們知道自行車為什么會向前進嗎?
2、交流。
3、比較兩種自行車的差別。
4、重點觀察現代自行車。
5、讓學生交流使自行車向前進的動力來源。
6、教師講解部分結構,齒輪、鏈條。
二、探索和調查
1、自行車是如何利用齒輪和鏈條行進的,請學生畫出示意圖。
2、展示、交流示意圖。
3、制作鏈條傳動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講解鏈條傳動的概念。
6、讓學生解釋,鏈條傳動需要哪些基本構件。
7、讓學生說,鏈條傳動的作用。
8、如果沒有了條,兩個齒輪之間可以構成簡單機械嗎?
9、出示齒輪傳動裝置。
10、講解齒輪傳動的構成和名稱。
11、比較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的區別。
12、觀察傳動裝置的正轉和反轉。(大輪帶小輪和小輪帶大輪的區別)
13、齒輪傳動和鏈條傳動在生活中分別適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顧和解釋
1、研究自行車蹬一腳踏板,后輪轉幾周。
2、量量自行車車輪轉一圈,在地上行進多長距離。
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2
科學概念:
小蘇打和白醋會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質。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質的一種氣體。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分析和閱讀資料得出正確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只有足夠的證據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得出科學結論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
【教學重點】小蘇打和白醋的'混合實驗以及產生氣體的判斷。
【教學難點】對于實驗的合理推想和論證。
【教學準備】小蘇打、白醋、火柴、蠟燭、玻璃片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小蘇打和白醋導入:
1、材料員領取教師事先準備好量的小蘇打:觀察特點,描述,記錄特征,判斷物品(事先不告訴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能聯系生活)板書:小蘇打
2、領取白醋,觀察描述,記錄特征,判斷。板書:白醋
二、混合小蘇打和白醋實驗
1、過渡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將這兩中物質混合在一起,會是怎樣的狀況呢?為什么?說說理由。
2、學生討論回答猜想。(可能有同學了解)那就讓我們用實驗來看究竟會怎樣吧!
3、實驗:
A我們該怎樣做這個實驗呢?
B混合的比例大約多少呢?可以參閱課本。
C仔細觀察發生現象(看、聽、摸等)
4、實驗交流:在實驗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現象發生?(重點引導氣泡的產生、來源和性質)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3
1、交流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參與辯論活動,能寫出一篇辯論稿。
2、能夠正確理解統計圖表。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知道選擇交流方式的標準是符合科學事實、方便別人理解。
3、知道用文字、圖表、模型和進行辯論是常見的科學辯論方法。
4、知道怎樣辯論和寫辯論稿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向科學家學習。
2、愿意就科學問題展開辯論。
3、以中立的客觀立場傾聽和記錄正反兩方的意見。
教學重點與難點:
1、了解科學家采用的多種交流活動,理解交流的含義
2、能夠在辯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
教學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故事引入課題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故事嗎?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故事資料,等會請各小組閱讀資料上的故事,并討論下面兩個問題:
(1) 公眾為什么認為電話是貝爾而不是梅烏奇發明的?
(2) 什么原因造成了故事里出現的那樣的局面?
2、學生閱讀故事并討論。
3、學生交流回答問題,教師引導歸納,如:貝爾用錢干什么了?歸根結底是什么原因?梅烏奇應該做什么才能讓公眾知道電話是他發明的?
4、教師簡單小結,板書課題(交流)。
二、明確交流的概念和交流的意義
1、 討論:你們認為什么是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為什么要進行交流?
2、 學生分組討論。
3、 匯報討論結果。
4、 教師小結:交流就是讓其他人了解自己想法的任何一種形式。在科學探究中要及時讓公眾了解自己的研究成果,過程與方法。
三、研究交流的方法
1、談話:我們已經了解了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交流的概念,那么在科學探究中,人們通常有哪些不同的交流方式呢?
2、以小組為單位,把你們所知道的交流方式列出來,越多越好。
3、小組匯報,并舉例說明自己所了解的交流方式。
4、感受口頭交流的方式。
(1)讓學生描述甲蟲的特征,然后請同學識別所描述的甲蟲。
(2)讓學生討論一個話題,了解討論的要點。
5、了解書面交流的方式
(1)圖表:閱讀66頁的圖表,你可以從中得出什么結論?用圖表的方式進行交流有什么優點?
(2)海報:使用海報的形式要注意什么?
(3)圖畫:運用圖畫形式交流,有什么特點?
6、師生共同小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現,在生活中要想交流,可以采取很多的方法。概括一下,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用口頭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如描述、討論、電話、辯論等;另一類是用書面語言的方式進行交流的,如圖表、海報、圖畫、書信、照片、模型等方法。
四、討論使用各種交流方式的注意事項
在使用各種交流方式時要注意什么呢?
五、討論:如何選擇交流的方式?
六、作業布置:
收集材料,準備下節課的辯論會:對確診“為植物人”的病人,我們應該繼續治療,還是放棄?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交流的方式有哪些?如何選擇交流方式?
二、辯論會:
1、按觀點分組。
2、小組討論,磨合論據。
3、辯論
4、教師點評。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本課將用學生熟悉的橡皮泥作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來,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鋼鐵制造的輪船為什么能夠浮在水面上。
本課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觀察實心橡皮泥的沉浮”;第二部分是“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第三部分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學情分析
學生對橡皮泥是比較熟悉的,一些學生或許在生活中已經有了類似的經驗,能夠把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狀,浮在水面上。但是,一般的學生都不會去考慮其中的原因,本課將帶領學生用實驗數據揭開其中的秘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2、鋼鐵制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過程與方法:
1、用刻度杯測量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狀,使之能夠浮在水面上。
3、根據橡皮泥排開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斷。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過程中,懂得證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難點:認識到認真細致地采集數據的重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談話
2、導出課題并板書。
二、觀察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實心)
1、學生猜測:如果改變橡皮泥的形狀,它在水中是沉是浮?
2、觀察實心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觀察在水中的沉浮
三、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沒有辦法能讓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
2、分組討論
3、分組匯報
4、師解釋什么叫物體排開的水量。
四、比較橡皮泥排開的水量
1、出示問題:橡皮泥的沉浮和什么有關呢?
2、分別做實驗:實心橡皮泥和各種浮在水面上的形狀
3、記錄實驗結果
4、實驗小結
五、自我評價與課外延伸
六、全課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想知道什么?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15
1、大腦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觀察活動,了解大腦的大小、形狀和結構。
2、能夠通過查閱書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關大腦的知識。
3、能夠按要求測試自己的記憶力。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大腦在人體活動中起著重要的指揮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腦的主要功能和六個功能區。
3、了解大腦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驗到大腦對人體活動的神奇指揮作用,產生進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識到人類對大腦的認識是隨著科學的進步正逐步加深。
教學重點:
初步了解人體大腦的形態和結構,知道左右大腦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教學難點:
體驗到大腦對人體各種活動的神奇指揮作用。
教學準備:
有關大腦的視頻資料、圖片、課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游戲活動:看誰反應快
師:同學們,我們下面做一個簡單的游戲——看誰反應快。
聽口令做相反的動作,例如:師說“上”,同學們說“下”。老師說“前”,同學們說“后”……下面游戲開始。(上——下,前——后,抬頭——低頭,開眼睛——閉眼睛)
師:在游戲中,同學們所做的這些游戲動作是誰在指揮著你?(大腦)(聽、想、做……)
2、板書:大腦(板書課題)
過渡:關于大腦,你們還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狀、大小、作用、結構等)
二、引入新課
引入: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人類神秘大腦的模樣和功能。
(一)用各種方法認識大腦
1、教師用臺秤稱出1400克(2斤8兩)的物品(水果)。讓學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腦的重量。
師:我請六名同學拎一拎老師手里的蘋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學生猜測并匯報。
師:這一重量相當于一個成年人大腦的重量,同學們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腦有多重?
生:學生猜測并匯報。
師:我們每個人的大腦重量是不同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不斷的變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漸成形就沒有什么變化了,那么我們的大腦有多大呢?
生:這生進行猜測。
2、認識大腦的大小。
引入:我們的大腦有多大呢?
師:請同學們伸出你的雙手,把兩只手握成拳頭并攏在一起,并放在額頭前,你大腦的大小就相當于你兩只拳頭并攏在一起時的大小。
師:我請四名同學(四名同學個頭大小都有顯著差異)分別上臺給大家展示一下它們大腦的大力。
生:學生上臺進行展示。
師:由于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從而造成大腦大小的差別,剛才我們觀察仍是大腦的重量和大小,同學們你知道我們大腦的表面是什么樣的?
3、認識大腦的形狀。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觀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實我們人的大腦表面與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許多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這樣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測回答。
師:老師請兩名同學上講臺做一個簡單的實驗(2個大小一樣的紙團展開),下面的同學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實驗結果并說一說你明白了什么?
師:從剛才的實驗中,我們能夠清楚明白這些凹陷的溝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腦表面皮層的面積,幫助我們存儲大量的知識。
4、大腦分為左右大腦半球,左大腦半球負責管理右側身體,右大腦半球負責管理左側身體。
師:你平時是左手做事多,還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說明你左腦用得多,我們的大腦是越用越聰明的,所以平時還可以練習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腦也變得更聰明)
5、認識大腦的軟硬和顏色。
師:每個小組的桌上都有一小塊鮮豆腐,同學們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說一說你的感受。
生:談按豆腐的感受。
師:大腦的軟硬如平時我們吃的鮮豆腐,所以非常的軟,同學們在平時一定要保護好自己的大腦,大腦的顏色是什么色的?(學生觀察課本)
生:回答
師:對,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紅粉色的。
(師出示課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大腦的直觀形象)
師:這是在人體活動中發號施令的腦,它由大腦、小腦、腦干三部分組成。
二、了解大腦的管理范圍。
師:同學們在回答老師問題的時候,想一想你的大腦是怎樣指揮你的?
生:學生回答。
師:出示課件(大腦的管理范圍)說一說,像這幾種行為大腦又是怎樣指揮的?
生:學生思考討論,我們為什么把大腦稱為“人體司令部”?
生:學生先討論,再進行匯報。
師小結:大腦就像司令部一樣,指揮著我們的每一個動作,下節課我們就通過幾個游戲我們就會對大腦的作用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二課時
一、測試大腦的記憶力和創造力
(一)記憶力測試
談話:大腦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很多事情,下面我們來做一些有趣的`測試游戲。
1、游戲1——猜數字
師:介紹游戲規則(出示幻燈)
利用10秒時間仔細觀察屏幕中出現的15個數字,看誰最快發現屏幕中缺少了哪幾個數字。
①學生匯報
②提問:你有什么好辦法又快又準確的記住這些數字?
③在你猜數字游戲時你們的大腦又是怎樣指揮你的?
2、游戲2——拼圖案
師介紹游戲規則和要求(出示幻燈)
用七巧板拼出一個圖案,觀察這一圖案10秒鐘,把圖案弄亂后重新拼回原來的圖案,并且圖案大小和顏色不變。
師小結:我們的記憶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幫助記憶,如,聯想記憶、編順口溜、理解記憶等,以提高我們的記憶力。
(二)創造力測試
①七巧板
②既拼圖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種圖案,并給圖起一個恰當的名字。
③學生進行匯報并展示你拼的圖形。
④為什么同學們所拼出的圖形都不一樣呢?
⑤學生進行匯報。
師小結:由于每位同學的大腦在存儲的知識不一樣,思維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圖案也不同,同學們在學習中要勤于用腦,否則大腦的反應就會慢慢地變得遲鈍,影響同學們的學習和生活。
(三)了解左腦右腦的差別,并認識到保護大腦的意義。
1、投影——觀察大腦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談話,左右腦分別控制人體不同的活動,左腦控制人體右側的活動,右腦控制人體左側的活動,一般情況下,人的各種動作需要左右兩半球協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腦兩個半球分別管不同領域的工作,它們互為補充,緊密協調,共同實現了大腦的整體性功能。
師:左右腦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書后回答。
師: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們應如何保護大腦。
生:先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師生共同交流,師小結。
師小結:①首先要消除相應的疲勞,恢復腦的功能;主要是同學們要按時休息,保證每天晚8-10個小時;②加強體育鍛煉,鍛煉可以提高學習與記憶能力;③要加強營養膳食,保證身體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歡快的心情和積極向上的情緒;⑤禁止吸煙、酗酒等不良嗜好對大腦的發育都有好處。另外在任何時候,任何活動中都要保護好頭部,使大腦不受傷害。
二、介紹機器人考格,總結全課。
三、總結拓展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與研究,你有哪些收獲,對大腦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2、討論,在運動時,我們還有哪些好方法保護大腦?
四、課外延伸
查找資料,看營養與大腦有什么關系。
五、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