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復習提綱
a:基本內容1、(“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時長>)。
2、鐘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鐘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一秒鐘),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一分鐘)。
3、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5、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
6、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 天 )。
7、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和(“圭表”)是根據(日影長度)制成的(計時器)。
8、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制作(水鐘)用來計時。
9、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是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鐘計時更加準確。
11、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12、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制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13、計時工具準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14、雖然像(日晷)、(水鐘)以及(燃油鐘)、(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鐘,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鐘。(擺鐘)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鐘的精確度。
15、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制成了(擺鐘),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6、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短擺動越快,擺繩越長擺動越慢。
1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8、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9、擺繩的長度不等于擺長,擺長是指(支點<圓心>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20、機械擺鐘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b:相關實驗
1、日晷測時: ①在陽光下將日晷底板平放,按指南針指示的方向調整好方向,②看底盤上的水平尺調整底盤的平衡,③將日晷晷面與立柱的夾角按當地的緯度固定,④觀察晷針指示的時間點為幾點幾分,即為當時的時間。
2、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 分為 ①改變擺錘重量的實驗 ②改變擺繩長度的實驗 ;每個實驗須重復做至少三次,取平均數,填好記錄表。 最后得出結論是“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新 課標 第一 網
3、自制水鐘:學生自備飲料瓶,在瓶蓋中間鉆一個不大于2mm的圓孔,灌入300ml的水,垂直倒立在實驗架上,下用量筒接水,看接滿一定量的水需多少時間,在飲料瓶上做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