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下冊實驗操作
五年級下冊1、怎樣使杠桿保持平衡一、實驗題目:杠桿尺實驗。二、實驗要求:說明杠桿三點,驗證杠桿作用。三、實驗器材:鐵架臺、杠桿尺、鉤碼。(或簡單機械實驗盒)。四、操作步驟: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2、照下圖組裝。3、分別改變力點到支點,重點到支點的距離,實驗什么情況省力?什么情況費力?什么情況不省力也不費力。4、整理物品放回原處。5、把實驗結果填入表中。
阻力點
動力點
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格)
鉤碼(個)
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格)
鉤碼(個)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
方法5
方法6注意:a、認真調整杠桿尺平衡。b、 實驗時不要用測力計進行杠桿尺實驗,應改用鉤碼進行,這樣可獲得比較準確的結果。2、天平的使用一、實驗題目:怎樣使用天平二、實驗要求:怎樣使用天平三、實驗器材:天平四、操作步驟:1、取出天平放在桌面上,在盤中各放上一張大小相同的紙,旋轉調節螺絲使指針指向0位。2、在左側盤中紙上放上所要稱的物體。3、用鑷子夾出砝碼放右側盤的紙上。4、增減砝碼的數量,直至天平平衡。(還可以使用游碼調節)5、計算砝碼及游碼總量并記錄。6、依次取下天平盤中的砝碼和物體。整理好天平。將天平和砝碼放回盒中。3、定滑輪實驗。一、實驗題目:定滑輪實驗。二、實驗要求:驗證定滑輪作用。三、實驗器材:鐵架臺、定滑輪、鉤碼、線繩。(或簡單機械實驗盒)。四、操作步驟:1、 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2、將鐵架臺、定滑輪、鉤碼、線繩按下圖組裝好實驗裝置。3、手拽線繩,通過定滑輪提起重物,研究定滑輪能不能改變用力方向。4、用鉤碼代替手拽繩的拉力。試試通過定滑輪,用多大力才能提起重物?研究定滑輪省不省力。5、整理物品放回原處。注意:做定滑輪能不能省力的實驗時,要用鉤碼,最好不用彈簧稱。4、動滑輪實驗。一、實驗題目:動滑輪實驗。二、實驗要求:驗證動滑輪作用。三、實驗器材:鐵架臺、動滑輪、線繩、彈簧稱、重物。(或簡單機械實驗盒)。四、操作步驟: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2、用彈簧稱稱出重物的重量,記錄在紙上。3、將鐵架臺、動滑輪、線繩、彈簧稱、重物按下圖要求組裝好。4、用手通過動滑輪提起重物,研究有沒有改變用力方向的作用。5、通過彈簧稱、動滑輪提起重物,研究省力還是費力,根據是什么。6、整理物品放回原處。注意:a、實驗時手應垂直上提。b、 可設法減小動滑輪阻力。c、盡力加大重物的重量,可以使省力接近一半。5、滑輪組實驗一、實驗題目:滑輪組實驗。二、實驗要求:驗證滑輪組作用。三、實驗器材:鐵架臺、動滑輪、定滑輪、線繩、彈簧稱、重物。(或簡單機械實驗盒)。四、操作步驟: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2、 用彈簧稱直接稱出重物重量。3、照下圖組裝。4、用手通過滑輪組將重物提起,研究能不能改變用力方向,根據是什么。5、通過彈簧稱、滑輪組將重物提起,研究能不能省力,根據是什么。6、整理物品放回原處。注意:a、可設法減少滑輪組的阻力。b、 測力時,彈簧稱可垂直向下,斜向一方,也可向側面水平拉出,上列各個方向,都不會影響測試結果。c、實驗時,彈簧秤應倒用,即掛鉤在上,提環在下。6、輪軸實驗一、實驗題目:輪軸實驗。二、實驗要求:驗證輪軸作用。三、實驗器材:鐵架臺、輪軸、短線、長線、鉤碼、彈簧稱。(或簡單機械實驗盒)。四、操作步驟: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2、用彈簧稱測出重物重量。3、照下圖組裝。4、實驗時可用鉤碼,也可用彈簧稱,測得省力情況。5、將輪換成大輪,再按上述要求進行實驗。6、通過比較兩次測定,認識到軸不變,輪越大越省力。7、整理物品放回原處。注意:a、可設法減小輪軸阻力。b、 若用彈簧秤測力,應倒用。即鉤在上,環在下,豎直向下拉動。c、沒有彈簧稱時可改用鉤碼來測力。7、齒輪實驗一、實驗題目:齒輪的作用二、實驗要求:齒輪的作用三、實驗器材:厚紙板、圖釘、剪刀、木板等。四、操作步驟:1、制作齒輪。用厚紙板制作大小兩個齒輪,大齒輪20齒,小齒輪10齒。2、將兩個齒輪用圖釘通過中心孔固定在木板上,讓兩個齒輪的齒相互咬合。3、轉動大齒輪看小齒輪有什么現象發生。4、轉動小齒輪看大齒輪有什么現象發生。5、把現象記錄下來。記錄:1、大齒輪帶動小齒輪轉動時,大齒輪向( )轉( )圈,小齒輪向( )轉( )圈,可以( )小齒輪的工作速度。 2、小齒輪帶動大齒輪轉動時,小齒輪向( )轉( )圈,大齒輪向( )轉( )圈,可以( )大齒輪的工作速度。 3、齒輪傳動可以有( )的作用。8、研究斜面的作用一、實驗題目:斜面實驗。二、實驗要求:驗證斜面作用。三、實驗器材:圓木(長10厘米)、鐵絲、測力計、長木板(長50厘米)、方木塊。四、操作步驟: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2、照下圖組裝。3、用鐵絲做軸,使圓木能繞軸轉動。4、通過測力計將圓木提起,用多少力,記錄在紙上。5、在桌面立一木塊,從桌面到木塊斜搭一塊光滑的木板。通過測力計沿斜面上拉,用多少力。6、分析比較,使用斜面省力。7、整理物品放回原處。9、幫助植物繁殖一、實驗題目:幫助植物繁殖。二、實驗要求:幫助植物繁殖。三、實驗器材:植物枝條(月季枝條、柳枝、楊枝)、小刀、小木箱或花盆、土、噴壺。四、操作步驟:1、將土放在木箱或花盆中,在土中挖一個洞,深度為插條長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2、選取有2-3個芽的月季(或柳、楊)枝條,用刀在節下削平,不要剝掉莖上的刺。3、將削平的枝條插入挖好的洞中。4、用手指輕輕按實插條的基部,用細孔噴壺噴灑足夠的水,使土保持濕潤。10、模擬化石的形成一、實驗題目:模擬化石的形成二、實驗要求:模擬化石的形成三、實驗器材:沙子、熟石膏(或黏土或水泥)、紙盒、生物材料(貝殼、核桃、魚骨等)、一個碗、肥皂水。四、操作步驟:1、將沙子、熟石膏(或黏土或水泥)和水,在碗里混合,攪拌成糊狀。2、向紙盒中倒入一半石膏混合物(將剩余的石膏混合物封好,防止變硬),將涂抹過肥皂水的生物材料部分壓入紙盒內的石膏混合物國。3、晾至微干時,再涂上一層肥皂水,并將剩余的石膏混合物全部倒入盒中,將生物材料全部掩埋。4、待石膏混合物全部干燥后,去掉外面的紙盒,敲開石膏混合物,看看自己的“化石”做得怎么樣。11、自然力量對山脈的影響(一)一、實驗題目:溫度對玻璃的影響二、實驗要求:溫度對玻璃的影響三、實驗器材:玻璃、酒精燈、試管夾、護目鏡、冷水。四、操作步驟:1、取一塊玻璃,仔細觀察玻璃的表面,并把觀察結果記錄下來。2、用試管夾夾住玻璃,放在酒精燈上加熱。3、加熱一段時間后,把玻璃迅速放在冷水中。4、重復以上過程3次,看看會發生什么現象。注意:將玻璃放入冷水中時要小心,不要被破碎的玻璃傷著。12、自然力量對山脈的影響(二)一、實驗題目:冰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二、實驗要求:冰對巖石的破壞作用。三、實驗器材:氣球、紙盒、熟石膏、水、小木棒。四、操作步驟:1、用水填充一個小氣球,直到像乒乓球一樣大,扎緊后,把它放在紙盒中。2、往紙盒中倒入一些糊狀的熟石膏(熟石膏與水的混合物),用小木棒把充滿水的氣球推到熟石膏1下面厘米處,取出木棒。3、放置一段時間,待熟石膏變硬時,從盒中取出,觀察熟石膏的變化。4、把熟石膏模型放置在冰箱的冷凍室,24小時后取出,仔細觀察其變化。5、待冷凍的熟石膏恢復到室溫時,看看又發生了什么變化。13、沙洲的形成一、實驗題目:沙洲的形成二、實驗要求:沙洲的形成三、實驗器材:噴壺、沙土、各種大小的石子、2個托盤、報紙。 四、操作步驟:1、先用土壤制作一個帶有丘陵的自然景觀。2、用噴壺模擬“下雨”,看看有什么現象發生。14、卵石的形成一、實驗題目:驗證磨圓作用實驗。二、實驗要求:了解水流沖擊及相互碰撞對巖石的磨圓作用。三、實驗器材:粉筆、廣口瓶、水。四、操作步驟:1、檢查器材:檢查器材是否齊全、適用。2、取白色粉筆三、四根,掰成約長10毫米的許多粉筆頭。3、將粉筆頭放入廣口瓶中,裝上水,蓋好。4、用力搖動,磨圓后撈出觀察。5、研究為什么被磨圓了。6、想一想自然界的巖石碎塊變圓的原因是什么。7、整理物品放回原處。注意:瓶中只灌1/3的水。15、自制鐘乳石一、實驗題目:自制鐘乳石二、實驗要求:自制鐘乳石三、實驗器材:曲別針、線繩、兩只燒杯或玻璃瓶、一個碟子、蘇打晶體、水。四、操作步驟:1、分別向兩只燒杯中注入半杯水。然后逐漸倒入盡可能多的蘇打晶體,直至溶液不能再溶解晶體為止。2、將線繩打一個結,并將線繩放在溶液中浸泡。然后把線繩兩端分別浸在兩個燒杯中,把碟子放在兩只燒杯中間,用曲別針把線繩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上。3、堅持觀察4天,看看會發生什么現象。16、開采一個“礦”一、實驗題目:開采一個“礦” 二、實驗要求:開采一個“礦” 三、實驗器材:幾種礦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錘子、棉布、泡沫塑料杯。四、操作步驟:1、設想自己小組是一個礦業公司,將要去開采金屬礦產,給自己的礦業公司起個名字。2、選取2-3種不同的礦物,各取一小塊,分別稱量其質量,并將礦物名稱和質量記錄在紙條上。將紙條放進一個信封,并在信封上寫下本組礦業公司的名字,交給老師。3、在泡沫塑料杯里倒入一層熟石膏混合物,加入一種礦物,再加一層熟石膏混合物,在熟石膏混合物上再放另一種礦物,做成“礦石體”。4、把“礦石體”放置24小時使它堅固。并從杯中取出。在“礦石體”上寫下本組礦業公司的名字,與其他小組的“礦石體”放在一起。5、取出其他“礦業公司”的“礦石體”,想辦法把“礦物”開采出來,并稱量其質量。17、煤的分離實驗一、實驗題目:煤的分離實驗二、實驗要求:煤的分離實驗三、實驗器材:酒精燈、試管、帶玻璃管的試管塞、棉花、煤。四、操作步驟:1、在試管內裝入一定量的純凈煤,在試管口放點棉花,用帶玻璃管的試管塞將試管口塞住。2、在酒精燈上加熱試管,直到試管里的煤發紅。3、把點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處,觀察發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