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玩具 演繹精彩教學——賁友林執教的《圓的認識》教學片段與評析
師:它的一端在——
生18:圓心,還有一端在圓的邊上。
師:他畫得對嗎?
生:對。
師(板書:r):半徑一般用字母r來表示。
師:除了可以說這是一個半徑為3厘米的圓外,還有不同的說法嗎?
生19:這是一個直徑為6厘米的圓。
師:他又說了一個詞。
生20:直徑。
師:請你在圓中畫一條直徑。
(學生操作后,師生討論直徑和半徑的關系)
師:你們看,我們認識了圓心、半徑、直徑,還會畫半徑和直徑。下面搞個小比賽,比賽什么呢?畫半徑和直徑。同桌中,左邊同學畫半徑,右邊同學畫直徑,在規定時間內,看誰畫得多。現在請同學們拿好鉛筆,開始。
(學生迅速在圓中畫半徑或直徑)
師:時間到,誰來匯報一下,你畫了多少條半徑?
生20:我畫了9條半徑。
生21:我畫了15條半徑。
生22:我畫了18條半徑。
師:那直徑呢?
生23:我畫了15條直徑。
生24:我畫了17條直徑。
……
師: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你能畫出多少條半徑和直徑?
生25:可以畫無數條半徑。
生26:可以畫無數條直徑。
師:對!我們可以畫無數條半徑和直徑,只要時間許可,這是一場沒有輸贏的比賽!
[賞析:新知的教學,賁老師仍然圍繞玩具這一教學資源展開教學。在探討玩具制作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邊操作邊學習圓的相關概念,以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通過剪圓片,讓學生多次嘗試畫圓,教會學生畫圓的方法;在畫圓的過程中,經過師生交流,明確了半徑、直徑的意義;在確定火柴棒的位置時引出圓心的概念,賦予原本抽象的數學概念(圓心)以直觀的外殼(火柴棒的位置),整個教學過程顯得自然而流暢。一個小小的玩具,將圓的所有概念知識集于一身,如此妙招,讓人不得不為賁老師獨具匠心的精妙設計而稱道。其間,我們也能直觀地感受到賁老師捕捉課堂教學契機的意識和把握生成性資源的教學理念。把解決問題的權利留給學生,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實施教學,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感悟數學知識,培養學生操作、分析以及估計的能力,這些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片斷三]
師:下面,我們把這個玩具組裝起來。火柴棒怎么穿過去呢?
生1:用圓規戳個洞。
師:可以。做好后,在桌子上轉轉看!
(學生借助課前準備的學具做小玩具)
師:看樣子,這個玩具雖簡單,但做起來卻不是那么簡單,而且轉起來也不是那么好看。如果要讓玩具轉得更漂亮的話,可以在上面畫上圖案。
教師出示5種玩具圖案,讓學生觀察。(圖略)
師:誰來說說第一個是什么圖案?
生2:一個大圓里畫了兩個小圓。
師:如果這個大圓和我們的一樣,小圓怎么畫?
生2:用大圓的半徑作直徑畫的。大圓的半徑除以2就是小圓的半徑,即3÷2=1.5(厘米)。
師:再看其他幾幅圖,你覺得哪幾幅圖的畫法和圖1差不多?
生3:圖3的畫法和圖1差不多。
師:圖3的畫法和圖1相似。那么,這兩幅圖案,同學們在哪兒看到過?
生4:像電視上的大風車。
師:第4幅圖呢?
生5:像三片葉子。
……
師:再看看圖5,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這個樣子的?
生6:口服液的一種商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