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下)教學計劃
2、靈活安排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在空間與圖形領域安排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圓柱和圓錐;第二部分是圖形的放大、縮小和比例尺;第三部分是確定位置。其中圓柱、圓錐和比例尺是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圖形的放大、縮小和確定位置是這次課改新增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精心組織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應用已有的經驗和策略,探索和發現圓柱和圓錐的有關知識,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空間觀念、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可以從一下三方面展開教學:(1)從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展開自主的學習和探索活動。(2)精心組織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引導學生經歷“再創造”數學知識的過程。(3)合理組織練習,引導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發展空間觀念。
3、妥善安排“統計與概率”領域的教學內容。
按照《數學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內容標準,概率初步知識已于六年級上冊安排完畢,統計知識只剩下了扇形統計圖和眾數、中位數,本冊教材在“統計”單元里安排這兩部分內容。教學時,要初步學會觀察與分析,體會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并借助對相關統計圖的比較,豐富對扇形統計圖的認識。對眾數和中位數意義的教學,應重視結合具體實例讓學生初步理解。小學生對數據的認識和分析都是初步的。數據分析意識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而,教學時應準確把握教學要求,不要人為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要重視學生的思考和交流,真正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感悟,從而為后一階段的學習打造厚實的根基。
4、精心安排總復習的教學內容。
(1)對數學知識分塊整理、系統回顧,有助于促進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小學階段數學教材具有基礎性、普及性的特點,知識面比較寬,涉及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三個領域,每個領域中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又分成幾塊,每一塊往往又分散在幾個學期里分段安排,所以分塊進行系統的回顧與整理是必要的。以數與代數領域的教學內容為例,教材就分成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四則混合運算與運算律、式與方程、正比例與反比例五塊分別安排知識的“整理與反思”和“練習與實踐”。這樣可以使復習內容比較全面、系統。但是總復習不應該是所學知識的羅列,應該使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認識,為此教學是要突出兩點:一是注意溝通知識間的聯系進行相關知識整合;二是突出基本的數學思想。
(2)精選內容,安排基本數學技能的練習。小學階段學生應該形成的數學技能應首推運算技能,包括口算、筆算、估算和用計算器計算,此外還有簡單的解方程技能,測量、識圖、作圖和進行簡單的圖形變換的技能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技能,用簡單的統計圖表描述數據的技能等。教材選擇練習題時,既要比較全面,又要突出重點。
(3)重視各種數量關系的復習,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用數學知識、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是小學階段重要的教學內容,復習這部分內容可以加深對基礎數學知識、方法的理解,可以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例如在復習數的認識時,安排了求百分率的問題。在復習數的運算時,安排了打折、納稅和一般性的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