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三單元《比例》教材分析
例 5應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圖形放大的實際問題,包括根據圖形放大的含義列出比例,以及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兩個內容。先根據“照片放大后與放大前長的比和寬的比能組成比例”這個知識寫比例,發現要寫的比例里有三個項是已知數,另一個項是未知數,于是想到把放大后照片的寬設為x厘米,列出比例解決問題。這個比例也是一個方程,教材寫出了解方程的第一步6x=13.5×4,讓學生思考這一步計算的依據是什么,體會這里應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最后還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 試一試”解寫成分數形式的比例,進一步熟悉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已經寫出“1.2x=”引導學生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體會這是解比例的關鍵步驟。“練一練” 解分別由整數、分數或小數組成的三個比例,要應用整數、分數或小數的乘、除計算。教材里沒有出現分數與小數共同組成的比例,是因為《標準》不要求進行分數與小數的乘、除計算。
3.以圖形的放大、縮小為基礎,教學比例尺。
平面圖是把現實的平面按一定比例縮小繪制成的,從平面圖想像實際平面的數學活動是把圖形放大,比例尺刻畫了平面圖和實際平面之間的放大、縮小關系。
例 6教學比例尺的意義,首先要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識別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這些是與比例尺有關的概念。其次分別寫出草坪長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寬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在寫比的時候,要指導學生統一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便于寫比和化簡比。通過交流,體會把實際距離改寫成以厘米為單位的數量,寫出的是整數比,把圖上距離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數量,寫出的是小數比,前者比后者更方便一些。例題的教學重點是建立比例尺的概念,先指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平面圖的比例尺,由于學生已經兩次寫出這樣的比,所以建立比例尺的概念是感性認識的抽象提升;再用數量關系式進一步表達比例尺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教材里同時出現“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和“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表示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1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1000倍,這是對比例尺1∶1000的意義作出的具體解釋。教材讓學生說出這些關系,進一步體會比例尺的意義。從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間的倍數關系,還能得到圖上距離1厘米表示實際距離10米,這就引出了比例尺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線段比例尺。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都是比例尺的表示形式,它們可以相互轉化。例題從數值比例尺引出線段比例尺,“練一練”第1題分別解釋數值比例尺與線段比例尺的具體含義,兩種形式的比例尺之間的關系就能得到溝通。第2題求平面圖的比例尺,學生在例題里進行過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并化簡的活動,應該有能力獨立完成這道題。
例 7已知平面圖的比例尺以及明華小學到少年宮的圖上距離,求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由于學生對比例尺1∶8000的意義會有不同的解釋,因而可能出現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有的學生會從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倍數關系進行思考,有的學生會把數值比例尺轉換成線段比例尺,列式和計算比較方便。例題還引導學生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題,表示比例尺意義的數量關系式是列比例依據的相等關系。“試一試”里根據已知的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雖然已知條件和要求的問題與例題不同,但解題思路是一致的,對比例尺的意義作出具體解釋是思考的關鍵,教材允許學生按自己的思路選擇解法。要注意的是,“試一試”要求在例7的平面圖上表示出醫院的位置,算出學校到醫院的圖上距離后解題并沒有結束,還要在學校正北方3厘米處作個記號表示醫院,并在學校與醫院之間連條線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