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學片斷與解析
現在教材比較注意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嚴密性,而它的社會性、實踐性和活動性顯得不足,呈現形式比較單調,缺乏生動感,只適合學生接受性學習的需要。根據“標準”的建議,“教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進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都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為此,我適當調整了教材順序,合并壓縮了一些內容。把原來放在第二教時教學的線段比例尺及線段比例尺與數值比例尺之間的互化也安排在本節課。讓學生通過地圖上的不同發現來認識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從形象上感知了二者的不同,通過它們之間的互化也實質上明確了二者的聯系。在教學比例尺的應用時,我并沒有照搬例題,而是從學生感興趣的地圖入手,自己動手測量兩地間的圖上距離,自己計算實際距離,使學生自主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錄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產生了成就感,增強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標準”還指出,“(學生實習的數學)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改變后的教學內容,更適合學生探討和實踐操作。在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發現比例尺的各種表現形式,探討比例尺表示的意義,在實踐操作中學會應用比例尺,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更突出,學生在自主交流探索中學會了怎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二、創設實示情景,讓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知識。
本課的設計從學生觀看“中國地圖”開始,使學生意識到比例尺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觀察、探討比例尺的各種表現形式及表示意義時,始終以學生搜集到的地圖、圖紙為依據,在形象感知中建立抽象的比例尺概念,學生印象深刻,興趣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