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錐體積說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圓錐的體積》。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五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圓錐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的最后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學習其它圖形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能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2、在觀察、實驗、討論等活動中探索圓錐的體積公式。
3、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自覺養成合作交流與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圓錐體積公式的運用。
教學難點: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以及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及認識了圓錐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轉化思想”和“類推能力”。在展開研究中,學生分組操作并通過量一量、倒水或沙子等的實驗,親身感受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間的3倍關系。
三、教法、學法
教法: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本節課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采用情境教學法。
學法:采用分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創新學習,通過學生具體實踐、操作、討論、驗證、總結、歸納等學習活動,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四、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以動手操作、觀察猜想、實驗求證、討論歸納法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利用幾何的直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1、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出示冰淇淋圖片,引導學生聯想到圓錐,進而讓學生思考圓錐的體積有多大?導出課題“圓錐的體積”。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一:合理猜想,指引方向
確定類比對象,教師充分聽取學生的想法后組織學生交流“選擇哪種立體圖形研究圓錐的體積更合適?為什么?經過交流,學生基本能從圓柱圓錐的特點:底面都是圓,側面都是曲面來考慮用圓柱的體積來研究圓錐的體積更為合適。
二:教師指導,探索實驗
1、學生分組,分配學具。
把學生分為學習小組,學生根據事先猜想的方案選取適當的學具后,分工合作,借助這些學具動手做實驗。
2.出示實驗要求:
量一量,圓柱和圓錐的底和高之間有什么關系?。
空圓錐裝滿沙倒進空圓柱中,幾次可以將空圓柱裝滿?
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3、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分小組動手實驗,小組合作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用裝沙的方法進行實驗。這樣的設計,由教師操作演示變學生動手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全班交流,匯報結果
1. 學生充分交流后達成共識: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圓柱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錐體積的3倍。
四: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課件出示例題,指名解決問題,師生鞏固體積公式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