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環境
綠 化 環 境
——植樹方案 [教學提示]教學內容: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2頁內容。 教學目標:1、進一步熟悉折線統計圖,能完整、準確、熟練地從統計圖中獲取有關信息,預測變化趨勢。 2、發展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3、通過對生活中與綠化環境相關問題的解決,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的作用,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了解植樹造林的相關知識,能大膽設計出植樹的方案,并能根據立體圖畫出俯視,側視的平面圖。知道從不同的方向觀察同一物體時,看到的圖形是不同的。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件播放一排排、一行行人工林場的場面,并伴有解說。 綠樹能給我們帶來優美的環境,清閑的空氣和愉快的心情,你居住的小區綠化面積大嗎?為了讓我們的生活、居住條件越來越好,為了讓天更藍,為了讓水更清,為了讓空氣更清新,為了讓地球變得更美麗,趕快行動起來,加入到植樹護綠的隊伍中來吧! 2、師:這個畫面是小明的父親工作的林場,為了這些樹木茁壯成長,小明的父親很細心,他認真觀察了某種樹木生長的情況,并制成了樹木生長曲線意圖 [評析]:情境的創設由學生的生活體驗切入,林場美麗的風景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學習例1 課件出示某種樹木生長曲線示意圖(圖見書第2頁例1右)。 (1)觀察示意圖,理解“樹木生長曲線”和“樹木的生長速度”這兩個詞語。 師:請同學們觀察示意圖中的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什么? 生: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樹木生長高度。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理解“樹木生長曲線”和“樹木的生長速度”這兩個詞語的? 生:“樹木生長曲線”是表示樹木生長高度和生長時間之間關系的圖形;“樹木的生長速度”就是每年樹木生長的高度。 (2)觀察討論:示意圖中呈現了3種不同的圖形、線段、平緩升高的曲線和趨于水平的曲線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生長速度相同 生長速度減慢 樹木基本不再長高) (3)師:你認為圖中還可獲得哪些信息?你能描述嗎? 生:…… (4)學生獨立完成以下問題。 a、從圖中看出,從開始植樹到第XX年,樹木生長速度相同。 b、樹木從第XX年開始生長速度減慢;第XX年開始樹木不再生長。 2、探究例2。 (1)課件出示例2。 師:小明的父親那么熱愛環保,小明及班上學生也不例外,這不他所在的班級也在開展植樹活動,具體方案如下:準備第一年沿著最里面的圓種下6棵樹(樹種同例1),以后每年向外擴展形成新的圓(圖見第2頁例2左),連續種植6年。 (2)借助俯視圖,弄清楚具體的方案。 師:圖中“×”一個表示什么?圖中不同位置的“×”表示什么? 生:圖中的“×”表示1棵樹,不同位置的“×”表示不同位置的樹。 師:觀察討論 結合圖中所示的每年向外擴展形成新圓中樹木增加的規律,想一想8年后這片樹林將有多少棵樹,是什么樣子的? 生:第一年種下6棵樹,第二年就是12棵,以后每年依次為18棵、24棵、30棵、36棵。它們之和就是總棵數。 生:由于在XX年內,樹木的生長速度相同,并且這片樹林由6層等距的“同心圓”組成,所8年后這片樹林將由6層樹木構成的同心圓組成。 師:那么從側成看,形狀大致會是什么樣的? 生:板書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