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精選2篇)
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 篇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4頁的例3及相應的 “練一練”和練習十六的第5—9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能正確解決類似問題。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習慣,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簡析:
例3是在例2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有了初步運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稍復雜問題的基礎,但與例2不同的是例3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數量之間進行比較的問題,要用到兩條線段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它們之間的關系。教學時,要在畫線段圖的基礎上重點幫助學生正確理解“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這個條件的含義。要引導學生弄清這里的是哪兩個數量比較的結果,這兩個數量比較時要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去年班級數的是哪個數量。可以結合畫圖讓學生分別理解上述問題,并在理解的過程中逐步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如果學生列形如a×(1+m分之n)的算式解決問題,教師要給予肯定,但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會做,而是要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算法,這樣有利于降低學習難度,促進學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解決問題的知識和經驗。
教學過程:
1. 復習
1. 王芳看120頁的故事書,已經看了全書的,還有多少頁沒有看?
2. 全校的三好學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女生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解答后讓學生說說想的過程。
揭示課題: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出示課題)
2. 教學例3
出示題目,要求學生默讀。
指名學生讀題,教師根據題意在黑板上畫出一部分線段圖。
引導學生分析“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
提問:從這句話中你看出是哪兩個量在比?(今年的班級數和去年的班級數進行比)比的結果怎樣?(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的班級數多)
提問: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多誰的呢?(多去年班級數的,是把去年的班級數看作單位“1”的)
提問: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今年的班級數嗎?(學生在書上接著畫,請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接著畫。)
24個
去年:
今年:
(畫不出圖,附線段圖的說明:一條稍短點的線段表示去年的班級數,一條比它長的線段表示今年的班級數,在多出來的這一段寫上“去年班級數的”,并且把要解決的問題也標示出來。)
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線段圖理解一下題意。
提問:現在請同學們看著線段圖想一想,要求今年有多少個班級,可以先算什么?(先算今年增加了幾個班級)請你試著把這道題做一下。
指名學生在板演:
24+24×
=24+6
=30(人)
根據學生做的再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第一步算出來的是什么,第二步呢?
有學生可能會這樣做:
24×(1+)
=24×
=30(人)
學生出現這種做法,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1+就表示今年的班級數是去年的,然后用去年的班級數乘就可得到今年的班級數。
[設計意圖:這道例題的教學教師“扶”的比較多,目的是指導所有的學生理解類似問題的思考方法,知道去找單位“1”,而且能正確找到相比的結果是以哪個量為單位“1”的,這樣才能正確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另外,要重視培養學生畫線段圖的習慣和能力,這是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重要策略。]
3. 完成“練一練”
第1題,學生默讀題目
1.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運來的蘿卜比白菜少”是少誰的,是把誰看作單位“1”的?要求“運來蘿卜多少千克”要先求什么?(先求蘿卜比白菜少多少千克?)
2.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3. 讓學生算式中的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4. 幫做錯的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并訂正。
第2題
1.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
2. 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3. 幫做錯的學生分析錯誤原因,并訂正。
[設計意圖:這兩題是和例題同階梯的,對好學生來說,獨立解決不是問題,重點要放在查缺補漏上,對后進生的個別輔導上,因此每題的最后一個環節都是不可少的。對第1小題的稍作指導一是強化類似問題的解題思路,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困生進一步理解題意。]
四、指板書,講述:今天我們所學的內容也是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和昨天的內容相比(例2的題目及線段圖)有什么不同?
通過比較,讓學生體會到線段圖的畫法和解題方法的不同。
五、鞏固提高
完成練習十六的第5~9題
第8題
1. 學生讀題后分別用線段圖表示出兩小題的數量關系。
2. 展示學生畫的線段圖,提問:這兩小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在哪里?
計算時要先算什么?
3. 學生獨立完成,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
第9題
1. 學生看圖,讀題。
2. 學生選擇合適的條件獨立解決問題,指名板演。
3. 提問:求爸爸的體重為什么只需一步計算,而求小明的體重為什么需要兩步計算呢?
通過比較,幫助學生理解:爸爸的體重是媽媽的,爸爸的體重是多少只要求54的是多少,用乘法計算就可以了;小明的體重比媽媽輕,先要求出小明的體重比媽媽輕多少,再從媽媽的體重里去掉小明比她輕的才能求出小明的體重,需要兩步計算。
第5、6、7做在課堂作業本上。
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稍復雜的實際問題 篇2
教學內容:教材第83頁例2及“練一練”,練習十六第1題-第4題和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經熟悉分數乘法的意義,初步掌握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以及其他相關數量關系的已有認識,解答一些稍復雜的、與分數有關的實際問題;
2、能應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應用意識,并從中體驗到數學為生活服務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運用線段圖正確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提出問題:
1、談話:這一段時間,我校進行了美文誦讀比賽,我們可是獲得了第一名,哪些同學參加了這個比賽,舉舉手。今天我們的數學課就從這件高興的事說起。劉老師從比賽中發現了這兩個數學信息,我們一起看一下。
2、出示信息:
我們六年級有63個同學參加美文誦讀比賽,其中男生占5/9。
3、提問:根據這兩條信息,你能解決“女生有多少人?”這個數學問題嗎?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中提煉出相關的數學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很好的找準教學的起點。)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引出問題:
要知道女生有多少人,一步就能直接解答嗎?為什么?
2、提出要求:
那先想一想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如果覺得有困難,老師建議你可以根據題意先畫一畫線段圖,這可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好幫手,然后再和小組的同學交流一下你的解題思路。
(設計意圖:分層要求,是緣于不同的學生對于新的問題所需采用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的不同,順應了學生學習數學經驗的不同,同時體現“人人學習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新課標思想,更很好的滲透了解決問題策略多元化的思想。)
3、小組合作
4、大堂討論:
(1)我看好多同學都畫了線段圖,誰愿意說說你是怎樣畫的嗎?(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線段圖,追問:怎樣表示男生和女生所占的部分)
(2)要求女生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你會列式解答嗎?試試看
5、學生列式解答:63-63×5/9,追問: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還有誰能說一說?自己說一說。
(設計意圖:對學生的追問,有效地激發學生分析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更好的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6、小結:
根據男生占5/9,找到了單位“1”是參加比賽的總人數,只要用總人數乘5/9就求出了男生人數,要求女生人數,只要用總人數減去男生人數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小結,是幫助學生更清晰的理解題意,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表面的認識向較深層次的理解、整體上的把握發展。)
7、追問:想一想,還可以怎樣算?
學生列式:63×(1-5/9)追問: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還有誰能說一說
說明:知道了男生占5/9,就可以用1- 5/9求出女生占總人數的4/9,然后用總人數乘4/9同樣求出女生人數。
8、比較:我們用兩種方法都求出了女生人數,其實這兩種方法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呢?
9、說明:在解決這類問題時,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用。其實只要留心,就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問題。
(設計意圖:第二板塊是整堂課的重點,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給予學生應有的思維的空間。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掌握解決簡單分數問題的分析方法和解答方法,稍復雜的實際問題的分析方法與前面有一定的相似,學生已具備相關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學中讓學生嘗試解決,交流思路,在互動中明確思路,掌握方法,體會成功,從而保持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基本練習
(1)出示題目:李林看一本150頁的故事書,已經看了全書的2/3,還剩多少頁沒有看?
(2)讀題,先說一說可以怎樣想(同桌互說),再解答。
(3)交流算式,說一說是怎樣想的,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150-150×2/3或150×(1-2/3)
2、根據算式提問題:
我班一共有39人,其中近視人數占了4/13。
(1)39×4/13表示:
(2)1-4/13表示:
(3)39-39×4/13表示:
(4)39×(1-4/13)表示:
3、變式練習:
出示問題:我校樂器組有120人,其中低年級的學生占1/6,中年級的學生占1/3,其余的是高年級的學生,高年級的學生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根據低年級的學生占1/6,可以求出低年級的人數,根據中年級的學生占1/3可以求出高年級的人數,只要用總人數減去低年級和中年級的人數就求出高年級的人數。看來同學們理清了思路,問題復雜一些也能輕松解答。
4、那么對于今天的學習,你能編出一道這樣的稍復雜的分數應用題嗎?
(設計意圖:這部分主要是向學生提供“看書”、“近視”“興趣活動”等生活實際的信息,讓學生根據提供的信息探索相關問題,不僅進一步突破了教學重點,更拉進了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有效地喚起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培養了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四、全課小結
數學無處不在,如果你帶著一雙數學的眼睛去觀察我們的數學,你一定還會發現很多數學問題,希望你們都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發現的問題。
六、課堂作業
練習十六第1題-第4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