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戰友邱少云(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邱少云為了戰斗的勝利,嚴格遵守紀律,不惜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引導學生從邱少云的表現體會人物內心活動,及用“我”的內心活動描寫,烘托邱少云高大形象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我”當時復雜的內心活動去理解邱少云的危險處境,從邱少云的表現去體會英雄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說明邱少云所在連隊擔負著的潛伏任務是艱巨的?
(1.潛伏時間長;2.潛伏環境險;3.潛伏要求高)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 默讀四、五自然段。思考:在執行潛伏任務的過程中, 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1)理解: “火力警戒”、 “看家的本領”,體會“竟”字的作用。
(2)指讀第五自然段。找出描寫火勢的詞語,并試用一個詞對火勢加以概括。(板書:火勢)
(抓住“畢畢剝剝”、 “濃重的焦味”、 “包住”等詞語讓學生體會當時火勢之兇猛。板書:畢畢剝剝焦味 包住)
(3)小結:火力趁著風勢在蔓延,作者從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幾方面寫出了火勢的兇猛。(板書:兇猛)
2.講讀第六自然段。
(1) 自由讀第六自然段。提問:看到自己的戰友被烈火包住了, “我”首先想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找出并認識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只要……就……”手口“只要……也……”,并通過朗讀體會句中關聯詞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如果環境允許的話,要使邱少云脫險是完全有可能的)
(2)完全有可能撲滅邱少云身上的大火,但是能不能這樣做?聯系潛伏部隊當時所處的環境及可能帶來的后果來完成練習。
出示練習題(幻燈字幕):
只要邱少云_________,就會被敵人發覺,只要我_______,也會被敵人發覺。只要被敵人發覺,就______。
(在完成練習題的基礎上,聯系“這一次作戰計劃”,通過對句子內容的分析,讓學生體會到如果救出邱少云,整個部隊就要遭受極大的損失,甚至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4)指名感情朗讀。
3.講讀第七自然段。
(1)導語 :可以救但卻不能救,眼看著朝夕相處的戰友就這樣被無情的烈火吞噬著, “我”的心情怎樣呢?
(2)輕讀第七自然段。出示思考題:
這一自然段寫了“我”怎樣的心情?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情呢?(板書: “我”的心情)
(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概括出當時作者的心情:擔心、矛盾、痛苦。其間,抓住“這怎么忍受得了呢”一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擔心緣于邱少云正忍受著常人不能忍受的巨大痛苦;抓住“不忍”和“忍不住”二詞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的內心矛盾緣于戰友之間深厚的情誼;抓住”刀絞”一詞,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此刻正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板書:擔心;跳、叫矛盾;不忍、忍不住痛苦:刀絞)
(3)感情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4.讀議第八自然段。
(1)導語 ;在這處境極其危險的情況下,在這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中,在這面臨著生死抉擇的緊要關頭,邱少云是怎樣做的呢?
(2)默讀課文,畫出描寫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現的句子。(板書:邱少云)
(3)討論:在這兩句中哪個詞語用得最好?好在哪里?你是怎樣理解的?
(在引導學生體會“千斤巨石”一詞含義的基礎上,通過比較“沒挪動地方,沒發出呻吟”與“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兩個句子在表達程度上的不同,使學生認識到句子加上“一寸”和“一聲”更好地強調了邱少云嚴守紀律的高度的自覺性,并進一步體會出正是由于邱少云在烈火燒身的情況下有這樣驚人的表現,所以文中把他比作“千斤巨石”。板書:千斤巨石沒挪動、沒呻吟)
(4)邱少云在烈火燒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時,依然能紋絲不動,他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出示彩圖)
(結合看圖,在學生合理想象邱少云內心活動的基礎上,通過對“為了……為了……為了……”這一排比句式的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到“為了勝利,寧可犧牲”,這是邱少云內心深處最堅定的信念所在。板書;為了勝利、寧可犧牲)
(5)感情朗讀課文。
(6)小結:邱少云趴在火堆里長達半個多鐘頭竟沒挪動一寸,沒呻吟一聲,這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這需要多么堅強的意志。為了戰友們的安全,為了戰斗的勝利,為了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他至死不忘潛伏紀律--“紋絲不動”。你們說這是一位怎樣的戰士?(板書:偉大的戰士)
三、簡學課文第四段。
四、總結全文。
本文與一般寫人的文章有所不同,由于事情發生在特定的潛伏環境中,邱少云既不能說話也不能動,因此,我們只能通過“我”觀察到的邱少云的表現去了解他的內心活動,通過描寫“我”的心情來反映當時危險的處境,進一步烘托出邱少云的偉大形象。(板書:表現內心 烘托)
五、質疑問難。
六、作業 。
課后,請同學們學習本文的寫法,嘗試寫一則通過人物的表現來反映內心活動的練筆。
[教案述評]
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所 張連城
以上《我的戰友邱少云》的教案, 是商乃松老師在全國第二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中獲得一等獎的優秀教案。“十分沉實見精神”(清·李文治),如果用這句詩評價高乃松老師的教案,也許有過譽之處,但充實、樸實、扎實,的確是這一教案的特點。
大凡帶比賽性質的觀摩課,教者給評委提供的多是簡案,甚至簡得只剩下干巴巴的幾個小標題。這固然可避盲多必失,給課堂留下了較多的回旋余地,但也失去了教案的意義。教案為教而寫,以實用為主旨。高老師的教案就體現了這一精神,內容十分充實。宏觀上看,教案從教學內容、教學的每個環節,直到作業 布置、板書計劃,無一缺漏;從細部看亦如此,如課文第八自然段的教學設計。這一段僅兩句話,百字而已,但教案寫了五百余字,設計了六個環節,從問題的提出,到難點的如何突破、板書內容、板書時機、教師結語,應有盡有,訓練過程清清楚楚,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
教案又反映了高老師教學樸實的特點。不求工巧,務實固本。這首先表現在課時分配上。和平時上課…樣,他把第一、二段放在第一教時,第二教時從第三段教起,不求所謂“分析課的完整性”,也沒有只抓住某個段落故作高深大事鋪張。其次,聽過他的課的人都知道他有一副播音員的好嗓子,而教案中卻沒預先設計一句范讀,只有在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到位時才以他那渾厚圓潤的聲音進行必要的示范;他一筆好宇,而板書設計 之外并沒多寫一個宇。他深知教是為了學,不是為了顯示自己。再次,我們從教案中可以看出,每個教學環節之后都注明了抓什么詞語,怎么抓,達到什么要求,板書哪些內容。這些施教方略,教者大多是不愿展示給評委及聽課教師的。
這個教案設計的訓練也很扎實。我們再看第八自然段的教學設計。高老師一方面抓語言因素,先讓學生劃出邱少云在烈火中表現的句子,進而結合觀察彩圖深入理解“千斤巨石”這一比喻,又通過句子對比讓學生體會句子表意的深度。這不僅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掌握了遣詞造句的規律,也使學生在理解“寫什么”的同時,了解了一些“怎樣寫”的知識。另一方面,高老師又抓了運用語言的訓練,除了讓學生看圖描述邱少云是如何忍受巨大痛苦,像千斤巨石紋絲不動的之外,又讓學生透過人物外表走進人物內心,說說邱少云在烈火燒身的情況下可能想些什么。第六自然段的教學亦如此,除抓語言的理解之外,還設計了語言運用練習:“只要……就……;只要……就……”。這個練習是有一定深度的,學生必須把這段的內容融會貫通吸收內化之后,才能轉換句式做好這一填空練習。從教案可以看出,高老師的教學很重視學生參與的程度,總是引導學生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不但抓理解,而且抓運用。理解和運用不屑同一層次,不是一個水平級;兩者同時抓,才能使語盲文字訓練真正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