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戰友邱少云
生:老師好。(彎腰鞠躬)師:同學們真精神。
師:看老師寫課題。()
師:在偉大的抗美援朝的戰斗中,有無數的先烈長眠在朝鮮的國土上,在這些烈士中就有這么一位,請同學們深情地來呼喚他一遍。(指黑板)
生:。
師:請再自豪地喊一聲。
生:。
師:文章寫邱少云一件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讀讀課文,讀不準的音,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
生自由讀書,師巡視。
師:看同學們讀得這么認真,這么投入,說明同學們有很好的讀書習慣,也說明邱少云的事跡深深感動了大家。下面咱們來交流交流,課文中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特別深的印象?
生:“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沒發出一聲呻吟。”
師:你讀到這個地方時,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感到邱少云特別偉大。
師:哪位同學有被水或火燙傷過?你當時有什么感覺?
生:馬上縮回去。
生:不敢再伸手,感到火辣辣的疼。
師:我們被火或水燙一下,就受不了了,那么我們可以知道邱少云是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呀!誰再來說。
生:“我的心繃得緊緊的……淚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師:你是怎么想的?讀這段話時,你的心情如何?
生:情緒高漲。
師:繼續找。
生:“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都可能被敵人發覺。”
師:你讀到這個地方,你感覺到了一種什么氣氛?
生:非常激烈。
師:剛才我們才讀了一遍,就對邱少云有了這么深的了解,但這樣學語文還不行,還要深入到課文中的字里行間,一個詞一個詞,一個句子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標點一個標點,去認真揣摩、體會。你覺得課文中哪個詞最能反映邱少云的光輝形象,把這個詞圈出來。
生再讀書,師巡視。
讓圈出詞的同學將詞寫在黑板上。
第一個學生:千斤巨石。
第二個學生:沒挪動一寸地方。
第三個學生:沒發出一聲呻吟。
第四個學生:紋絲不動。
第五個學生:一動也不動。
第六個學生:紋絲不動。
師:同學們抬起頭,齊讀這個詞。(師指著“紋絲不動”)
怎么讀才能讀出這個詞的感覺,(學生讀時提醒)再讀,輕點,再輕點。
師:“沒挪動一寸地方”其實就是紋絲不動,“千斤巨石、沒發出一聲呻吟、一動也不動”也是——生:紋絲不動。
師:請大家再來默讀,看你是從哪些地方讀懂“紋絲不動”的?
師巡視。
師:剛才發現有些同學在書上畫了一個地方,有些畫了兩個地方,還有的畫了三個、四個、五個地方的,看來我們可以從不同地方,不同的方式來讀懂紋絲不動的,下面咱們來交流交流。
生:“我發現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敵人的前沿陣地,……都可能被敵人發覺!
師:說說自己的理解。
生說不出來。
師:這位同學是從原因的方面讀懂了紋絲不動的?(板書:原因)請大家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再找一名學生讀。
師:讀得很流利,但我們學語文光有理解,沒有感受不行,沒有感情更沒有。你能再來讀讀嗎?
生再讀。
師:你想通過讀告訴大家一種什么感受?
生:隱蔽性高。
師:你能不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你再試一次,好嗎?
生又高聲讀了一遍。(已是第三遍了)
師:你覺得讀得越高越響,就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誰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
找一生讀。
師:他讀得緊張得都哽咽了。
再找一生讀。
師:就是這種感覺。
生齊讀。
師:咱們繼續交流,你還從哪些地方體會紋絲不動的?
生:“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邊不遠的邱少云……我幾乎找不到他。”
師:王老師發現他是從表現這個角度來說紋絲不動的。(板書:表現)
師:繼續。
生:“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地熄滅……沒發出一聲呻吟。”
師:王老師發現他是從結果這個角度來說紋絲不動的。(板書:結果)
師:自己來讀讀剛才找的這段話。這段中每個詞,每句話,甚至每個標點都在刻劃邱少云被烈火燒時一種什么樣的心情?
生1:鐵的紀律。
生2: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生3:痛苦。
師:讀這段話你覺得哪些詞應該突出,以表現邱少云的光輝形象,自己試著讀一讀。
生再讀。
指名讀,生讀得很有感情。
師:你真讀懂了。
師:戰斗結束了,指戰員、其他志愿軍戰士、戰地記者、志愿軍首長都來采訪你,邱少云的戰友,你怎樣告訴他們,請你再來讀讀這段話。
生再讀。
師:你們推選一位,通過他的讀能打動每一位戰士,以及首長和記者。
被推選的學生上臺讀。
師:你還從什么別的地方讀懂了紋絲不動?
生:“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就會被山頭上的敵人發覺……計劃就全部落空了!
師:他思考的角度不同,他是從后果的角度來體會“紋絲不動”的?(板書:后果)
師:如果被敵人發覺,還會奪下“391”高地嗎?(生:不能)整個戰線還能向南推進嗎?(生:不能)抗美援朝還能取得勝利嗎?(生:不能)
師:那么假如你是邱少云,你會怎么讀這幾句話?
生練讀。指名讀。
生1讀。師:這是位年輕的邱少云。
生2讀。師:這是位慢性子的邱少云。
生3讀。師:這才是位真正認識到嚴重后果的邱少云。
生齊讀這段話。
師:這是驚天動地的“紋絲不動”,這是氣壯山河的“紋絲不動”,這是為了勝利甘愿犧牲自己的“紋絲不動”,“紋絲不動”是邱少云的光輝形象,是邱少云的偉大壯舉。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