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溪峪的“野”*
教學目標 : 1.認識“賦、淑、撅、叟、滌”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索溪峪風景區天然野性的自然風光。 3.領悟作者抓住景物特點、先概括表達再具體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 : 一、課前導入 ,介紹資料。 1.我們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因為它太秀了,而泰山作為五岳之首,又太尊貴了,黃山又以黃山奇石而聞名世界,它太貴了。今天,我們來觀賞一些精美的圖片,你也用一個字來總結這里的景色給你的感受。 2.觀賞圖片。 3.板書課題:索溪峪的“野”。 4.介紹索溪峪的背景資料。 張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區。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具有雄、奇、險、秀的特點。總面積約360平方公里,該地區經長期地質變化,水流切割,風化侵蝕,形成罕見的砂巖峰林峽谷地貌。數以千計的石峰危巖平地拔起,形態各異,亭亭玉立。峰上奇松挺拔,灌木叢生,時有云霧蒙繞,景色神奇。區內山奇水秀,湖潭溪瀑比比皆是,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個景區。 二、初讀課文,質疑解疑。 1.讀準字音。 chàn gèn yáo tiǎo zhā 膽顫 綿亙蜿蜒 窈 窕淑女 扎過去 luǎn tiáo sǒu xī dí 卵石 調皮 老叟 齊膝 蕩滌 2.理解詞語。 意念:念頭,想法。 凈化:清除雜質使物體純凈。 雕琢:雕刻。 崛起:(山峰等)突起。 巍巍:形容高大。 老叟:老人。 蕩滌:洗滌。 千峰萬仞:山峰很多,且很高。 綿亙:接連不斷。 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細長或花木等形體挺拔。 3.理清文章脈絡 第一段(1):索溪峪給人一種“野”的感覺。 第二段(2—5:)索溪峪的野表現在幾個方面。 第三段(6):索溪峪的“野”蕩滌著“我”的情懷。 三、指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自由選擇讀書方法,讀課文。 2.指名匯報讀。 思考:“野”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野”在課文中指沒有經過雕琢的、天然的、野性的美。) 四、抓住重點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一)索溪峪的野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帶看問題讀課文,畫出重點語句體會。 (二)討論交流學習效果。 1.山野。 ①這種美,是一種驚險的美: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游人仰頭而掉帽,望石而驚心。什么“一線天”,什么“百丈峽”,聞名就使人膽顫。 它的驚險體現在斷壁懸崖有幾十丈高。山風中半邊懸空的巨石搖搖晃晃,使人看了驚心。峽谷的名稱讓人聞而生畏。 ②這種美,是一種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獨秀,也不是三五峰呼應,而是千峰萬仞綿亙蜿蜒,“十里畫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氣長舒。 磅礴就是氣勢雄偉。從“千峰萬仞綿亙蜿蜓”體會出這里的山峰又多又高,而且連綿不斷,像“十進而畫廊”一樣。 ③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戲白云,橫攔綠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則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團,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這里有各種各樣隨心所欲的美,有的直插云天,高聳云霄;有的水中突起,有的簇擁一起,各種姿態應有盡有。 讀句子,讀出自己的感受。 2.水野。 ①索溪像是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鬧去了。 從“一會兒……一會兒”體會到溪流時而急,時而緩,時而彎,時面直。 ②它尤其愛跟山路哥哥鬧著玩:一會兒手牽手,并肩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 從“并肩而行”“攔腰截斷”體會到溪水隨心所欲地流淌。 ③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平生沒走過這么“野”的路。 人們根據溪流的深淺,建造了各種山路。有的是樹木作路,有的是石頭為路,還有的是卵石鋪成的路。 讀句子,讀出自己的體會。 3.動物“野” ①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一大群猴子飛騰跳躍,十分歡喜地表示迎接,在我們頭上的樹枝間跳來跳去,親熱的勁頭難以言狀。 從“飛騰跳躍,難以言狀,跳來跳去”體會到猴子不懼怕人類,與人類有著特殊的感情。 ②一只調皮的猴子竟惡作劇地……卻快活地叫著,跳到另一株樹上去了。 這句話中我體會到了猴子非常調皮,無所顧忌。 4.人野 ①城里戴眼鏡的姑娘,一邊攀緣,一邊大嚼著煮熟的玉米棒;年過花甲的老叟,在石塊間蹦來跳去,溫習著童年的功課。 體會到姑娘們不刻意掩飾,露出自然本性,大家之間很隨意。老年人好像又回到了青年時代,顯露了童心。 ②遇上突然橫在面前的山溪,一隊人全都手提皮鞋、絲襪,踩著亂石,從齊膝的水中趟過去……滿山的嘻嘻哈哈,滿溪的親親熱熱。 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人們在自然中顯露出了純樸的本性。 五、總結升華 索溪峪的自然美景在作者的描述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對大自然的贊美,對人與人之間質樸真誠情感的向往。) 六、播放錄相資料,領略張家界的迷人風光。 七、作業 1.有語氣地朗讀課文,有條件地可選擇一段優美的樂曲練習配樂朗讀。 2.把你認為最美的一段抄寫在《鑒賞習作本》上,并寫下讀后感。 附:板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