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玉恒教學實錄——《月光曲》
生:她用心去聽音樂,聽出來了,既然彈得這么純熟,感情這么深,他一定是貝多芬先生。
師:我問你“彈得多純熟啊”這是對貝多芬彈琴什么方面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彈琴非常熟練,充滿激情。
師:是從他的技巧上的評價對嗎?
生:對。
師:那么感情多深哪,是對什么方面的評價?
生:……
師:一個是評價他的彈琴技巧,那么純熟。“感情多深哪”,這是什么方面的評價?
生:貝多芬在這首音樂里面,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聽得出來他感情很深。
師:就是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鍵中了是吧?
生:是。
師:說來說去這都是對什么的評價?
生:對貝多芬……
師:音樂的內涵是不是?
生:是。
師:這種評價就深一點了。那么最后一句呢?“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個“您”,帶有問的意思。
師:她是懷疑?“您是不是貝多芬先生?”是這個意思嗎?
生:不是。
師:你再讀一遍。(生再讀)
師:她是以疑問的口氣來表達自己的什么?
生:來表達自己的激動。
師:表達自己的判斷和肯定。她現在肯定是誰在她面前?
生:是貝多芬。
師:那么反過來從貝多芬來說,他在這個小茅屋里遇見什么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師:對,遇到知音。(讓一學生把這四字寫在“看見兄妹”的下面)什么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的人,叫知音。
師: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因為您不懂我心里在想什么。(眾笑)
師:對,說得非常對。現在我給大家提供一個故事,我不講,你們回去查一下成語詞典,查一下“高山流水”這個詞,記下來。這兒講了中國古代的兩個人的一段佳話,解釋了知音這個詞。現在我不講,留給你們課下的作業,回去查成語詞典。好啦,現在大家再回到課堂上來,貝多芬在這里意識到遇上了什么?
生:知音。
師:這個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嗎?
生:不是。
師:特殊在哪兒?
生:特殊的是這位姑娘是個盲人。
師:盲人有什么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見。
師:那看不見有什么特殊?
生:就是內心溝通的。
師:有點意思,還沒說清楚。
生:作為盲人,她知道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師:還不太明確。
生:她不知彈琴的人是誰……
師:咱班有沒有練習彈鋼琴的?
生:有。
師:舉起手來我看看,(幾個學生舉手,教師指一個學生起立)你正在學鋼琴是吧?
生:是。
師:我問你,你彈鋼琴的時候,需要不需要看譜?
生:有的時候要看,有的時候不用看。
師:什么時候不用看。
生:彈曲子的時候不需要。
師:你不看譜是因為你心里已經有這個譜子了是吧?
生:是。
師:所以你就不用看譜子,“導—來—米—發”自然就出來了,但給你一個新的譜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師:那么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嗎?
生:不能,但我只要聽過一遍,應該能摸索出來。
師:如果這個曲子很復雜,剛才放的《月光曲》,你聽過一遍了,回家以后能摸索著彈出來嗎?(眾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