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中訪友
課時目標: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概內容;跟隨作者一起拜訪第一個老朋友——古橋。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明確單元學習方法
1.導語:同學們,山清水秀,鳥魚花香;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自由讀課文單元導讀部分,劃,批注。
3.交流本單元學習方法:(1)體會作者是怎樣細心觀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獨特的感受;
(2)體會作者是怎樣展開聯想和想象,表達這些獨特感受的。
二、揭題導入,讀題猜內容
1.今天,我們首先跟著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板書課題:1、山中訪友
2.同學們,假如你沒讀過《山中訪友》這篇課文,請展開你想象的翅膀,猜一猜李漢榮先生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能回答:作者可能去訪問一位德高望重,曾經與自己同呼吸共患難的山中隱士;我想作者可能去訪問一位功成身退,隱居山林的朋友,他們約好了對酒吟詩;作者訪問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經常在山中實地寫生;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3.可李漢榮先生到底去山中拜訪了怎樣的朋友?讓我們跟隨作者去看看他山中訪友的經歷。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輕聲讀課文,思考:作者去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2.簡單反饋交流:作者拜訪了古橋、樹林、山泉、小溪、螞蟻、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老柏樹等。概括地說,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3.可是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呢?
學生討論后明確: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小結:課文就是寫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拜訪古橋,朗讀體驗
1. 李漢榮先生是那么地熱愛大自然,讓我們也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象,跟他走進山中,去會晤他山中的第一個老朋友。
2.認真讀課文第3自然段,想想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跟這些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可以把你的理解寫在句子的旁邊。
3.學生反饋交流:作者把老橋比作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1)理解“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2)從哪兒體會到古橋的“德高望重”?
◆看課文插圖,想象并說說這座古橋的模樣。
◆再讀句子,想象:這座古橋在幾百年的歷程之中,他馱過了哪些人,在他的身上曾經發生過了哪些事?(體會古橋的默默無聞和任勞任怨。)
◆談談你對“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這句話的理解。
4.小結:這就是作者要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古橋當做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讀者。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