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中訪友
(1)作者將山中的景物都聯想成什么了?
(2)多種形式朗讀,如同桌對讀,師生輪讀等:讓學生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歡快、瀑布的雄渾、懸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潔白和寧靜、云雀的欣喜和歡樂。
(3)讀著這些朋友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與作者應和,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作者與這些山里朋友深厚的感情,也體會到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作者在山中還拜訪了哪些朋友?請仿照上面的句式說話。(具體見《課堂作業本》p2)
★★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葉,細數精致的紋理,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秘。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我聽見時間的隆隆回聲。
(1)細讀,思考:作者看到落花與落葉聯想到了什么?
(2)引導討論:作者從落花、落葉、石頭中體會到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讀這段文字。
★★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云頭吟詠。滿世界都是雨,頭頂的巖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1)默讀,提出不懂的問題,互相交流。
(2)雨大嗎?用一個或幾個詞語來概括一下下雨時的情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等)
(3)如何理解“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4.小結:跟隨作者去拜訪他山里的朋友,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之間那份深厚的感情。
三、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課文3——7自然段寫了作者去山里拜訪老朋友的整個過程,那課文開頭和結尾寫什么?
2.簡單交流:開頭主要寫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出門訪友;結尾寫帶回路月色回家去。
3.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4.體會寫法: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后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四、總結課文,課外延伸,強化體驗
1.跟隨作者一起去山里拜訪老朋友,我們從文章的字里行間,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她們成了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這真是“山中萬物皆摯友,和諧相處情意濃”!
2.這種類體驗,你們也有過嗎?和同學交流交流。
3.當你懷著一個好心情看這個世界時,你會發現世界原來如此妙不可言,大自然原來如此神奇,令人陶醉,不禁想做大自然的一員,去親身感受大自然脈搏的跳動,用大自然的語言去跟游人進行一次心靈的交談。李漢榮先生把自然景物當作自己的朋友,感覺那么美好,那么親切。孔子曰:“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我說:“有朋自山中來,不亦樂乎?有朋自大自然中來,不亦樂乎?”同學們,讓我們敞開心扉,走進大自然,去擁抱大自然,廣交大自然中的朋友吧!
五、作業:背誦積累,提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