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
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亮,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芪夷_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么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采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拊谒鼈冏呦蚰嗤恋耐局校壹尤肓诉@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為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巖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著大自然輪回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回?梢姡髡呤怯眯脑诟惺。
三、分析作者的寫作方法
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們不但欣賞了山中的美景,更深深地體會到了作家與朋友之間親密的感情。你知道作家是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把景與情寫得如此美麗嗎?
教學提示:這個問題稍微有些難度,需要學生先進行小組交流,然后再解答。不能要求學生回答得全面,只要他們能答出某一點相關的內容就可以了,教師應及時地進行肯定與鼓勵,之后教師再進行總結。
教學參考: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一讀題目,觸發思緒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訪一位老朋友了。但讀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入到畫面中,進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倍感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弊髡甙炎约合胂鬄橐豢脴洌箻渑c“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仿佛刻滿了智慧!毕胂笾,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同時,作者還采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筆生動活潑,而且,也很好地表達了對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讀著這篇散文,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那種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你會時時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qing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想想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