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教學雜談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蓮塘第三小學 敖繼芳】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質疑,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初讀課文,表層質疑〗
曾看過一篇文章,說在1998年年底,一個美國教育團到上海聽了一節我們認為很好的公開課,課堂上師問生答,如行云流水,可美國客人卻出乎意料地反問,課堂上老師問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既然老師的問題學生都能回答,這堂課還上它干什么?
新課標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生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讓學生會“疑”,愛“疑”,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發現和創新的奠基石。質疑是學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種積極表現。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知識,獲得了能力。”
好奇好勝是學生的天性,教師要善于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給他們創設情景,鼓勵他們大膽質疑,使學生具有“海闊憑魚躍”那樣良好的“競技狀態。”因此,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通過創設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引入到教學中來,并積極啟發,誘導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使學生從不敢問到想問,從不想問到多問,從不會問到善問,以此來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預習或初讀課文時,學生會提出許多問題,如對課文的故事情節,時代背景及字,詞,句等表層的質疑。因為是初讀,所以這些問題一般還較為膚淺,通過仔細讀文或運用工具書就能解決。隨著疑問的解決,學生所獲得的主要是以感知為基礎的知識和感受。但有些問題比較散亂,有些問題也不是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就能解決這時,教師的梳理工作就顯得特別的重要,教師要將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以肯定的態度進行分類,梳理,從而讓學生發現學習的重點,難點,進而帶著問題去學習課文,解決問題。同時學生的心里特別希望自己提出的問題能夠得到大家的重視,并得以解決。因此,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激發的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如在教學《懷念母親》一課時,我讓學生在初讀感知的基礎上質疑。學生紛紛提問:“作者為什么那么思念母親?”“‘抱終天之恨’‘棄養’是什么意思?”……學生們提出了許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有價值的問題。課方始,趣亦生。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發起來了,思維活躍起來,這為新課的學習埋下好的伏筆。
【重慶市萬州區天城小學 冉亞玲】
〖預習,課堂旋律的前奏──抓好預習環節培養自學能力·傳授方法,讓學生會預習〗
新課程改革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因此,讓學生掌握學法,學會學習,應成為語文學習創新的主旋律。而探究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環節是開展課前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