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教學雜談
預習是課堂教學前的準備性學習,是學生自主閱讀、思索探究的開始。葉圣陶曾指出:“在課堂里教語文的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他說:“書是教不完的,課文無非是例子,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教給學生讀書、看報的技巧、能力,總不能什么全喂給學生,更不能永遠教學生,要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教師指導學生預習就是要倡導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要勤動筆。學生在預習中,通過評注、做記號等活動,有助于將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學習內容,養成邊讀邊思邊記的習慣,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的句子畫上線,有疑難的地方打個問號等。例如:第十一冊《懷念母親》一課中“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并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這里的凄涼為什么會是甜蜜的呢?學生不好理解,就可以做上記號,等到上課的時候,再特別加以注意,把自己不懂的問題徹底弄明白。這些基本方法的指導,并不是要給學生預設束縛,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感受、體驗作品的前期準備,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