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設計
總結:有位作家說過二十世紀中國出現了兩位偉人。一位是毛澤東,一位就是魯迅。這兩位世紀偉人,無論是他們的朋友,還是他們的敵人,都不得不被他們折服和欽佩。毛澤東以他的英明,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魯迅則以他畢生的精力,在文化戰線上為革命者高聲吶喊,推波助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成為現代文學第一人。今天學了這課,我們知道了他的一些事,還想知道更多有關他的事情,介紹兩本書給你們。
笑談“碰壁” 為別人想得多 橫眉冷對千夫指
深受愛戴 救助車夫 為自己想得少 俯首甘為孺子牛
教學反思:由于課文篇幅較長,兩課時的教學設計相當緊湊。如果學生每一課時的課前參與不充分的話,完成教學任務有一定的困難。由于自己的班是帶上來的,學生自學的能力較強,課前參與到位,第一課時學生在交流作者和魯迅先生的資料以及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這些費時間的教學環節時,懂得篩選,知道抓重點來談,能夠互相補充,所以節省了時間,保證了后面環節的進行。由于老師放手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己概括小標題,學生興趣高漲,有的組是兩個字的。如:懷念——讀書 ——碰壁——救人——提醒;有的組概括的是仨字:愛戴他——認真讀——黑洞洞——救車夫——總囑咐;也有的是四個字……特別是第二課時教學時,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的過程中,要點抓得準,分析得也很透徹。特別是有些含意深刻的句子,在老師的稍加點撥之下也都能理解到位。不足之處就是學生說得多,讀得少。個別重點句子在老師有意識的提示下再讀,有些孩子也沒有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這可能與自己班的學生朗讀水平普遍不高有關吧。
老師的教學設計從單元主題入手,先理解往事的意思,進而很自然的導入第一課的學習。在解題的過程中,沒有像往常一樣,而是讓學生講講從題目中知道的信息。這樣讓學生既解了題也同時交流了周曄和魯迅的資料。把課堂讓給了學生。老師這兩課時的設計最大的特點就是體現了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學開始投射一個大問題,老師帶領著學生共同進行研討。課堂上呈現出生生、師生互動的和諧場面。在學生理解不到位的情況下,老師及時地進入,進行點撥、引領,使對文章的理解越來越深入。老師結尾的設計也很獨特,由課文本身對魯迅的評價到對魯迅一生的最好評價,升華了主題。最后的延伸作業,有讀有寫,把學生在課堂上對于文字的理解落實到實處。讀和寫都是對文章內容學習的延續。